教學一二三
發佈時間:2015-11-17 (更新:2016-03-15 14:35) | 發佈者:寧定威 |
標題:康軒六上國語第九課《沉思三帖》 | |
第一帖 心中的花園
〈課文摘要〉
盲人在院子闢了一個小花園,用心照顧,花兒開得繽紛燦爛。左鄰右舍、路過的人、來訪的朋友……都喜歡他的花園,他們看見園裡的花,也都發出相同的讚嘆:「哇!滿園春色,真美!」盲人種下這些花,想讓世界更美麗,就算自己看不到也沒關係,只要周遭的人看了喜歡、看了高興,他就心滿意足了。他深深覺得:美,並不在我們的眼睛看到什麼,而是在我們心中感受到什麼。想到這裡,盲人開心的笑了,他看見自己心中的花園,開滿了燦爛的花朵。
〈沉思〉
顯而易見,本篇所要呈現的意思是:「美要用心感受」。但是,果真如此嗎?回頭再看看課文內容,發現「美要用心感受」是在盲人解釋自己為什麼要種花的時候出現,試著將課文做部分刪減和重組:
「盲人種下這些花,想讓世界更美麗。盲人開心的笑了,他看見自己心中的花園,開滿了燦爛的花朵。」
這才發現,「心中的花園」這一課,表面上呈現「美要用心感受」,實際上作者要讀者去沉思的主題應該是「夢想」。
盲人心中的花園就是他的「夢想」。因為有夢想,盲人踏實築夢,細心除草、施肥,輕輕跟花兒說話。因為踏實築夢,所以在朋友把花開的消息告訴他之前,盲人已經藉由一朵一朵的撫摸和聞到花香,早早就知道花開了。
盲人笑了,他看見自己心中的花園,開滿了燦爛的花朵,因為明眼人給他的讚美,讓他知道夢想已經實現。
第二帖 少年與海鷗
〈課文摘要〉
每天早晨,少年都要到海邊散步,他經常把捕獲的小魚給海鷗吃,海鷗跟他熟了,甚至大膽的停在他的頭上或肩上,彼此像是認識多年的朋友。少年家境拮据,有一天聽說有人收購海鷗,讓他不禁動了貪念。隔天早晨,一如往昔,少年把小魚朝空中撒去,但是,海鷗好像沒看見似的,沒有一隻肯飛下來。少年在沙灘上思索著:「奇怪,海鷗竟然知道我要捉牠們?是不是我有了不好的念頭,使自己的行為和平常不一樣,而洩漏了心中的秘密呢?」
〈沉思〉
少年的省思,讓我們看到了「念頭影響行為」,因此認為應該就是它了。可是,再仔細回顧整起事件的發展始末,發現少年在沙灘上思索是「自發的」,沒有人告訴他該反省自己,因為少年「自我覺察」到念頭與行為之間的關係。
對照課文中的描述,少年和海鷗彼此彷彿是認識多年的朋友,但是少年在得知有人收購海鷗的消息,禁不住動了貪念,那友誼似乎不曾存在。如果,少年在動了貪念時,能夠自我覺察到「賣友求榮」的不對,那麼他應該就會斷了捉海鷗的念頭。隔天,當他如往常到海邊散步時,海鷗還是會如朋友般對待,大膽的停在他的頭上或肩上。
自我覺察除了分辨的能力,還需深入的思考。就像文中不寫少年思索:「為什麼海鷗不飛下來呢?平常牠們都會停在我的頭上或肩上呀!」反而,思索著是不是因為不好的念頭,讓行為和平常不一樣,而洩漏了心中的秘密。因此,判斷「自我覺察」才是第二帖沉思的主題。
第三帖 石頭裡的巨人
〈課文摘要〉
那塊材質極佳,表面也細膩光滑的大石頭,就因為有一道細微裂痕劃過整塊石面,讓許多雕刻家看過後都打了退堂鼓,一直躺在礦場外。有位先生在仔細打量後,向主人表達購買意願,主人好奇問他:「值得買嗎?」他神秘的笑著說:「等石頭裡的巨人誕生了,它就值得啦!」原來,在他審視時,腦海裡的雕像已經成形。後來,他花費三年的時間,終於把這塊石頭雕成舉世無雙的大衛雕像。那道裂痕在他巧手的斧鑿下,居然一點也沒有影響到雕像的完美。他,便是義大利著名的雕刻家──米開朗基羅,透過靈敏的頭腦和犀利的眼光,他看出這塊石頭的真正價值。
〈沉思〉
是的,如果沒有用心,是看不出這塊石頭的真正價值。然而,那些打了退堂鼓的雕刻家們,難道沒有人看出這塊石頭裡的巨人嗎?在他們打量石頭時,難道沒有在腦海裡浮現成形後的模樣?應該是有的。
但是,為什麼打了退堂鼓呢?裂痕,那道劃過整塊石面的細微裂痕,就是它讓雕刻家們乘興而來卻空手而回。米開朗基羅為什麼不一樣?這威力強大的細微裂痕,為什麼沒有讓他放棄?應該就是「智慧」吧。
靈敏的頭腦和犀利的眼光,不會是只有米開朗基羅才有,但是,面對問題,設法去解決問題的「智慧」可就不一定人人有了。米開朗基羅能夠將細微裂痕對雕像的影響化為無形,這不是有靈敏的頭腦和犀利眼光就能辦得到的,也不是憑藉高超雕刻技術就能完成,他得運用智慧才能將石頭裡的巨人解救出來。
這塊躺在礦場外面很久的大石頭,真正的價值就只是塊石頭,是米開朗基羅的智慧讓它增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