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歷史的新聞時事二三事

發佈時間:2016-05-20 (更新:2016-05-20 14:41)發佈者:夏綠蒂
標題:嘉慶君沒來過台灣!當年半路認錯太子…

嘉慶君沒來過台灣!當年半路認錯太子…

2016-05-19 10:28:57 聯合新聞網 綜合整理

互動玩娛樂

 

正史中,嘉慶君從未來過台灣,然而「嘉慶君遊台灣」的傳說深植人心,還衍伸許多景點與特產。
故宮院長馮明珠認為,清代台灣民眾對嘉慶君深具好感,因此以訛傳訛,願意相信他來過台灣。

聯合報/陳宛茜 報導
聯合報/柯永輝、須冠達、陳惠珒 製作
主圖/陳宛茜 翻攝


「嘉慶君遊台灣」是台灣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楊麗花、豬哥亮、葉青都曾詮釋過清仁宗嘉慶君;南部許多景點、特產如麻豆「皇帝文旦」,都是根據嘉慶君遊台的故事而衍伸。

然而你可知道,根據正史記載,嘉慶君終其一生從未踏上台灣土地。 如果嘉慶君從未訪台,為什麼民間要編造這樣的傳說?故宮院長馮明珠昨舉行專題演講「從嘉慶君遊台灣故事說起」,追溯嘉慶君遊台灣的文本源頭,為讀者解謎。

她分析,嘉慶比起康雍乾三朝更重視台灣,任內重用台灣人王得祿,台灣人對他深具有好感,因此願意以訛傳訛、「想像」嘉慶君來到台灣。 「嘉慶君‧遊台灣─清仁宗文物特展」是故宮南院新推出的年度大展,故宮南院的所在地嘉義太保,正是「嘉慶皇帝遊台灣」傳說的源頭所在。

1947年,作家丁得春撰寫「嘉慶君遊台灣」,是「嘉慶君遊台灣」傳說首度成為小說文本。記者陳宛茜/翻攝

私生子誤當太子 故事這樣來

「嘉慶君遊台灣」傳說的文字紀錄,最早見於1903年的「台灣日日新報」。當時日日新報的記者到嘉義採訪,發現嘉義東南西北四城樓,巍峨高聳。當地人告訴記者,傳說乾隆年間林爽文之亂爆發時,當時還是太子的嘉慶君曾至台灣巡守、駐蹕嘉義。因此當時建造的城樓規模為「全台城樓之冠」,嘉義人稱為「太子樓」。

然而,林爽文之亂時,乾隆派來台灣鎮亂的主將是陝甘總督福康安。馮明珠認為,民間盛傳福康安為乾隆私生子,當年來台氣派猶如皇帝;台灣民眾可能因此誤把福康安誤當成乾隆之子,以為是太子來到了台灣。以此推論,有了「嘉慶君遊台灣」的美麗誤會。

嘉慶君穿過的明黃地繡彩雲金龍十二章紋龍袍,此刻正在故宮南院展出。瀋陽故宮博物院藏。圖/故宮提供

關心台灣人 深得民間好感

亦有一說法是,嘉慶朝某親王長子,聽聞台灣風景「不寒不暑,大似仙境」,懇求皇太后讓他到台灣任職。來到台灣的其實是這位「貝子」,而非太子。

故宮南院所在地點嘉義縣太保市,地名起源於曾與嘉慶君真實接觸的台灣將軍王得祿。王得祿生於台灣諸羅縣溝尾(今嘉義太保市),在剿滅海盜朱濆與蔡牽過程中,戰功彪炳,深受嘉慶君賞識,多次進君面聖,敕封為「太子太保」,是清代官職最顯赫的台灣人。

台灣人為什麼對嘉慶君情有獨鍾,獨獨只傳他來過台灣?馮明珠認為,康熙征服台灣、乾隆的林爽文之亂戰事激烈,台灣人對這兩位君王難有好感。但清仁宗嘉慶關注台灣吏治,拔擢王得祿,又諭令設置噶瑪蘭廳,使得台灣進入一個承平的新階段。台灣民間因此對嘉慶君深具好感。

嘉慶君穿過的金鑲黃碧璽吉服帶。圖/故宮提供

嘉慶君這回真的來台了!

1947年,作家丁得春撰寫「嘉慶君遊台灣」,是「嘉慶君遊台灣」傳說首度成為小說文本,之後不斷復刻印出。1957年,電影「嘉慶君遊台灣」殺青上演。而真正讓嘉慶君走紅台灣的,則是電視劇與豬哥亮。

1971年華視開播,推出鄉土劇「嘉慶君與王得祿」,該劇連播3個月,嘉慶君鋤強扶弱的故事深入人心,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1986年,三立影視製作的連續劇錄影帶「豬哥亮與嘉慶君」,更是造成廣大回響。

在「嘉慶君遊台灣」的故事文本中,每逢嘉慶君落難,總會有忠臣「王發」跳出來解圍。馮明珠認為,王發就是王得祿的影射。

馮明珠指出,嘉慶君雖從未來台,民間傳說嘉慶君當太子時曾駐蹕的「太子樓」也早已消失。但故宮南院的所在地,恰巧正是「嘉慶君遊台灣」傳說的起點。故宮南院策展「嘉慶君‧遊台灣─清仁宗文物特展」,將嘉慶君相關文物帶到傳說起源地展出,讓嘉慶君彷彿來到了台灣。

附檔:-----------------------------------
嘉慶君沒來過台灣.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