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
兒童節由來
母親節由來
端午節由來與習俗
七夕
中秋節
聖誕節即將來臨,緊接就是元旦(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元旦就是一月一日),再來就是農曆年,希望大家都能過個好年,明年更進步。
先介紹聖誕節的活動,再來是元旦,最後是農曆新年,希望小朋友能對節慶有印象。
聖誕節由來
(一)在宗教上
過聖誕節已經成為世界各地的風俗習慣,可是你可曾探究過這日子的由來?你知道為什麼要慶祝這日子嗎?
聖誕節的由來可追溯到2001年前耶穌的誕生。
耶穌是那一年誕生的呢?
確實年份雖然已無從考察,但大多數考古學家都認為應該是在劃分世紀的那一年(即公元前一年),只不過正確的出生日期無法確定。因此早期的基督教徒便以羅馬帝國時期的密司拉教派,在每年一二月二十五日紀念太陽神誕辰的第一天定為【聖誕節】。
所以聖誕節在宗教上是基督教徒紀念耶誕生的一個重要節日。
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誕生在猶太的一座小城--伯利恆。馬利亞,也就是耶穌的母親,因聖靈的感動而懷孕,在夢中天使加百列向她顯現,告訴她,她將要生下神的兒子,他要被稱為耶穌。就在與丈夫約瑟返往家鄉時,所有的旅店客滿,因此馬利亞被迫在馬槽生下耶穌。遙遠的東方有三博士得到神的啟示,追隨天上的一顆明亮星星找到了耶穌,俯伏拜他,揭開寶盒,拿出黃金、乳香、沒藥為禮物獻給他。在伯特利野地的牧差人也聽到天使的聲音從天上發出,向他們款耶穌降生的佳音。
(二)在民俗上
那可就要追溯到德國了。在德國,聖誕節前的四個星期天分別秩為第一、二、三、四個待降節(advent)。在第一個待降節左右就開始了耶誕市集,而第一個待降節當天,家家戶戶都會將待降花圈(adventskranz)中第一根蠟燭點燃,之後每個待降節分吸再依序點燃待降花圈的其他蠟燭,等第四根蠟燭被點燃的時候,就代表耶誕節要來啦!
這段期間德國家庭同時開始準備各項採買、裝飾,大掃除的工作,這像不像我們的臘月呢?而小朋友也會得到一份「耶誕日曆」(ADVENTSKALENDER),這是一個紙盒,上面會有1到24個小「門」,每個小門後面都有一樣小玩具或糖果之類的東西。就像我們小時候在住家附的雜貨店「抽」東西一樣,小朋友從十二月一號開始每天可以開一個門,剛好開到十二月二十四的耶誕節前夕。不過頑皮的小朋友通常迫不及待地在第一天就將它全部打開了!
聖誕老公公的由來
聖誕節是令人雀躍期待的日子,尤其是小孩子。相信大家對聖誕老公公的事都耳熟能詳吧?從前有一個老人,名叫尼古拉斯,他一生最愛幫助貧窮的人家。其中有一次他幫助三個貧窮的少送她們三袋金子以逃過被賣的不幸。當尼古拉斯偷偷把其中一袋金子送給其中一名女子時,他把金子從其中一個窗戶扔進去,恰好掉進景在壁上的一長襪中。於是,將禮放在聖誕襪子的送禮方法家挨戶地去要糖果喲!
據說平安夜的晚上,聖誕節老公公會駕著馴鹿雪橇滿載著禮物準備送點這一年來表現很好的小朋友,他會悄悄地從煙囪爬進屋內,禮物塞在掛在床頭的襪子裡。所以孩子總會把一條條色彩繽紛的襪子掛在床頭,並在襪子旁邊放杯熱牛奶給勞苦功高的聖誕老人解渴,並送份大禮給自己。
隔天一每個小朋友都迫不及待地打開禮,想知道自己得到什麼獎勵。
到了1822年,一位荷蘭傳教士把這位偉大慈善家的故事傳到美國之後,美國商人更以特殊的行銷手法,每年利用這個節日大張旗鼓地宣傳廣告,大賺一筆,在亞洲的日本及其他各國也群起效尤。因此裝扮聖誕老人來慶祝聖誕節的風俗習慣也就漸漸地流行到世界各國了。
聖誕樹的由來
1.據說大約在十六世紀,德國人最先把長青的松柏枝拿到屋中去擺設,後來,德國傳教士馬丁路德把燭放在樹林中的樅樹枝上,然後點燃,使它看起來像是引導人們到伯利恆的星光,如同二千年前的東方三博士依照天上的星星找到耶穌一般。今日,人們已經改用小燈泡代替蠟燭。
2.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農人,在聖誕節那天遇到一位窮苦的小孩,他熱情地接待了孩子,這個小孩臨走時折下根松枝插在地上,松枝立即變成一棵樹,上面掛滿了禮物,用來答謝農人的好意。
然而聖誕樹真正出現在聖誕節,首先見於德國,之後又傳入歐洲和美國,成為聖誕節不可或缺的裝飾物。他們通常用五光十色的彩燈、蠟、禮物或天使來裝聖誕樹,尤其住在美國西北部的人們,因為當地豐富的森林資源,他們會全家人一起去挑選一棵真正的樹做為聖誕樹。聖誕樹的種類繁多,有天然松柏聖誕樹、也有人造聖誕樹及白色聖誕樹。每棵聖誕樹上都掛滿琳瑯滿目的裝飾品,但每棵樹的頂端必定有一棵特大的星星,像徵著那顆引導東方三博士找到耶穌的星星。而且在傳統習俗上,只有家庭的一家之主才可以把這顆希望之星掛上,旁人是不可以越俎代庖的。
平安夜的由來
聖誕節前夕也就是俗說的平安夜,當晚,全家人會團聚在客廳中,圍繞在聖誕樹旁唱聖誕歌曲,互相交換禮物,彼此分享一年來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表達內心的祝福及愛。在這天晚上都會看到一群可愛的小男生或小女生,手拿詩歌彈著吉他,一家一家的唱著詩歌報佳音。到底佳音隊這種節日活動是怎麼來的呢?
耶穌誕生的那一晚,一在曠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聽見有聲音自天上傳來,向他們報耶穌降生的好消息。根據聖經記載,耶穌來是要作世人的王,因此天使便透過這些牧羊人把消息傳給更多的人知道。
後來人們就效仿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處報人傳講耶穌降生的消息,直到今日,報佳音已經變成聖誕節不可缺少的一個節目。
通常佳音隊是由大約二十名青年人,加上一備裝扮成天使的小女孩和一位聖誕老人組成。在平安夜晚上大約是九點過後,開始一家一家的去報佳音。每當佳音隊去到一個家庭時,先會唱幾首大家都熟悉的聖誕歌曲,然後再由小女孩念出聖經的話語讓該戶人家知道今夜是耶穌降生的日子,過後大家一起禱告再唱一兩首詩歌,再由慷慨大方的聖誕老人派送聖誕禮物給那個家庭中的小廳子,整個報佳音的過程就完成了!
整個報佳音的活動大約要持續到第二天凌晨四點左右才結束。
聖誕歌平安夜的由來
「平安夜,聖善夜,萬暗中,光華射,照著聖母也照著聖嬰,多少慈祥也多少天真,靜享天賜安眠,青享天賜安眠。」這一首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聖誕名曲,出自奧國阿二卑斯山的一個小村莊提羅。
1818年聖誕節的前夕,村裡的牧師約瑟.梅爾望著教堂裡破舊的風琴而煩,因為幾個鍵盤都已經彈不出聲音來了,他不知該如何迎即將來臨的聖誕節聚會,在訪村人的歸途中,爾牧師經過村郊的小山坡,當他從一上俯視幽靜的小村,幾盞燈光點綴著幽暗的黑夜,在皚皚雪地裡更顯得寂靜。眼前的世界使他德彿重回2001年前耶穌在伯利恆誕生的夜晚,那般地祥和與寧靜,充滿非神聖與平安,此時突然靈光一閃,他急忙飛奔回家,把蘊藏在腦海中的詩景寫成了「平安夜」的歌詞。翌日早晨,梅爾牧師去找好友佛蘭茲.古魯伯,把詩交給他。古魯伯是一位琴師,當朗頌這首詩時,也產生彷彿置身於耶穌降生的夜晚一般,因此他興地立即做了一支曲子來配詞。他們兩人開始快樂地練唱,準備晚上聖誕聚會時可以表演。在平安夜的晚上,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小教堂裡,聚會中爾牧師高唱了這首新曲子,當晚雖然沒有風琴的伴奏,但是簡單美妙的詞句和棌和的旋律卻感動了所有在場的聽眾,而流傳至今。
聖誕節的意義
聖誕節對傳統的基督徒來說,是在慶祝耶穌的誕生。他們會在聖誕節的早上去做聖誕禮拜,以紀念耶穌和發揚基督的精神。不過一般的人已把它看成一種大眾化的民俗活動,是一個大家分享彼此對於家人、朋友甚至於他人的愛與關懷的日子。它也象徵著人們對於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感恩、銀善、信實、溫柔以及節制的期望。印象中,聖誕節似乎應該在皚皚白雪中度過的節日,但是有趣的是,對住在南半球的人門,例甘澳洲或南美洲的人們而言,聖誕節可是夏日的節慶呦!
“元旦”的由來
在當代,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自西曆傳入我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于新年,傳統的舊曆年則稱春節。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曆歲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我國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鑒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 農曆正月初一 改稱為“春節”,陽曆 一月一日 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各國元旦習俗:
新一年,總是給人們帶來美好的祝福。在這除舊迎新的日子裏,世界各國的人們都以其別出心裁、各具特色的方式迎接著新年的到來。
英國:元旦前一天,家家戶戶都必須做到瓶中有酒,櫥中有肉。英國人認為,如果沒有餘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除此之外,英國還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風俗,人們都爭取第一個去打水,認為第一個打水人為幸福之人,打來的水是吉祥之水。英國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們不敲門,就徑直走進親友家去。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後,朝屋裏邁進第一隻腳的人,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運氣。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髮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髮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黴運,會遇上困難和災禍。除夕在親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談前,要先去撥弄壁爐的火,祝福主人“開門大吉”。在英國中部的一些地區,新年早上出門時,不管熟識還是陌生,都會互送銅錢,他們認為這樣做,不但對方一年有財氣,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幸運。
印度: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他們在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准發脾氣。有些地方,過年不但不慶祝,反而相抱大哭。他們認為,元旦一開始,歲月易逝——人生短暫,用哭聲來表示自己的感歎。有些地區的人們則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淩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
蒙古:新一年到來,蒙古老人會裝扮成牧羊人的樣子,穿著毛絨的皮外套,頭戴一頂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響,以示驅邪祝福。
巴西:巴西人在元旦這天,高舉火把,蜂擁登山。人們爭先恐後地尋找那象徵幸福的金樺果。只有不畏艱險的人,才能找到這種罕見的果子。他們稱之為“尋福”。巴西農村有一個獨特的風俗習慣——便是互相揪耳,人們在元旦見面時,一定要相互使勁揪住對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巴基斯坦:在元旦這一天,巴基斯坦人們個個手拿紅粉跑出門,見了親友,道過新喜,便互相將紅粉塗在額上,以示慶祝新年吉祥如意。
阿富汗:在阿富汗北部地方的居民,每逢元旦都要舉行激烈的搶山羊比賽,以示慶祝。兩隊騎手爭搶獵物,比賽既緊張激烈,又喜慶歡樂。
阿根廷:阿根廷人認為水是最聖潔的。每年元旦,各家老少成群結隊到江河中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穢。
墨西哥:墨西哥有些地區的人們在新年到來的時候是禁止笑的,他們一年共分18個月,每月20天,一年最後5天內不准笑。
保加利亞:元旦用餐時,誰打噴嚏誰准會給全家人帶來幸福,家主將第一隻羊、牛或馬駒許給他,以祝願他給全家人帶來幸福。
巴拉圭:巴拉人把每年最後五天定為“冷食日”。在這五天中,上至國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動煙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飯,慶祝佳節。
蘇格蘭:蘇格蘭人在元旦前夕,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放著一些金錢,沒人看守,盜賊和乞丐在這天晚上,看見了也不動分毫。因為當地風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錢放在門外,翌日新年降臨,大清早打開門時,就看見門口有金錢,取其“一見發財”之意。
西班牙:西班牙人在元且前夕,所有家庭成員都團聚在一起,以音樂和遊戲相慶賀。午夜來臨,十二點的鐘聲剛開始敲第一響,大家便爭著吃葡萄。加果能按鐘聲吃下12顆,便象徵著新年的每個月都一切如意。元旦這天,最忌孩子們罵人、打架和哭啼,認為這些現象是不祥之兆。所以,元旦之日大人總是儘量滿足孩子們的一切要求。同時,這天人們身上必攜一枚金幣或銅幣以示吉祥。
比利時:在比利時,元旦的早上,農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們走到牛、馬、羊、狗、貓等動物身邊,煞有介事向這些生靈通明:“新年快樂!”
土耳其:土耳其人在新年除夕,人人都要洗澡,然後穿上新衣裳,他們認為這樣可去除過去一年的衰氣,除舊迎新,迎接來年好運。
阿根廷:元月之日,各家各戶紛紛到江河中去進行“新年浴”。入水前,先把採集來的鮮花撒在江面,然後,大家笑呵呵地跳進水中盡情沐浴,同時用花瓣來揉搓身子,在這個國家,水被視為“聖潔”之物。
古巴:元旦前一夜,每人準備一碗水,聽到新年鐘響,大家都很快地將水潑向街,意為“除歲”
哥倫比亞:元旦前夕,各條街上都製作很大的傀儡——“舊年”,並宣佈“舊年遺言”,“遺言”的內容滑稽風趣,以博得人們開心,午夜時將“傀儡”炸毀,在粉碎舊年“傀儡”的爆炸聲中,人們載歌載舞,互相慶賀。
日本:日本人在元旦清晨,一家老小上街迎接初升的太陽,接著去神社參拜,或互相向親友問好。他們稱元旦為“正日”。在這一天,他們的早餐是很豐盛的,吃砂糖竽艿、蕎麥面等,喝屠蘇酒。此後一連3天則吃素食,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
泰國:泰國傳統的新年,即“宋幹節”(“宋幹”是梵語的譯音),也叫“潑水節”,節日裏,人們相互灑水,喜笑顏開地祝長輩健康長壽,祝親朋新年幸運。未婚的青年男女,則用潑水來表示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情。泰國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臺、門口端放一盆清水,祈求新年如意,風調雨順。
德國:德國人在元旦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一棵樅樹和橫樹,樹葉間系滿絹花,表示繁花如錦,春滿人間。他們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鐘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並將一重物拋向椅背後,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在德國的農村還流傳著一種過新年的風俗——“爬樹比賽”,以示步步高升。
埃及:埃及人把尼羅河漲水的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稱為“漲水新年”。在埃及的一些地方,元旦這一天,要供上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麥等農作物的顆粒,還有一些綠色植物的小芽,以象徵豐裕。獻給神的東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
朝鮮:朝鮮和我國一樣,在新年也有貼窗花、桃符的習俗,以祈求上天保佑,驅走鬼怪,賜給幸福。元旦黎明,人們把一些鈔票塞進預先紮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惡,迎接吉祥福星。黃昏,人們又將全家人一年中脫落的頭發燒掉,祝願家人四季平安。新年期間,朝鮮人除了享以美酒佳餚外,還必須要做一種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棗泥和蜂蜜等,蒸煮成與我國的八寶飯相類似的甜飯食用,以預示家裏人丁興旺日子過得象蜜一樣甜。
新加坡:農曆除夕時,孩子們有守歲的習慣,直到午夜待家長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結束後方能就寢,第二天清晨則起個大早,高高興興的從長輩那裏拿“紅包”(壓歲錢)去看舞龍、舞獅隊的沿街表演,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的盛裝,帶上禮品走訪親友,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一種節日的氣氛。過年時,人們愛吃油炸糯米和紅糖做成的甜年糕。
義大利:義大利的除夕是一個狂歡之夜,當夜幕開始降臨,成千上萬的人們湧向街頭,點燃爆竹和焰火,甚至鳴放真槍實彈。男男女女翩翩起舞,直至午夜。家家戶戶收拾舊物,將屋子裏一些可打碎的東西,摔個粉碎,舊盆子、瓶瓶罐罐統統扔到門外,表示去掉厄運和煩惱,這是他們辭舊歲迎新年的傳統方式。
伊朗:伊朗實行的是伊斯蘭曆,它的季節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慶賀新年就是慶祝春天到來,往往是在西曆3月下旬,過新年要隆重慶祝一周。人們湧上街頭生起“篝火”——“夜火”,然後全家人依次從夜火上跳來跳去,表示燒掉“晦氣”,迎來光明,驅邪滅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稱都要以字母“S”開頭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們走親訪友,互祝春節快樂。新年最後一天,全家出遊踏青,以避邪惡。
法國:以酒來慶祝新年,人們從除夕起開始狂歡痛飲,直到1月3日 才終止。法國人認為元旦這一天的天氣預示著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們就上街看風向來占卜:刮南風,預兆風調雨順,這一年會是平安而炎熱;刮西風,有一個捕魚和擠奶的豐收年;刮東風,水果將高產;刮北風,則是歉收年。
瑞士:瑞士人有元旦健身的習慣,他們有的成群結隊去爬山,站在山頂面對冰天雪地,大聲歌唱美好的生活;有的在山林中沿著長長的雪道滑雪,仿佛在尋找幸福之路;有的舉行踩高蹺比賽,男女老幼齊上陣,互祝身體健康。以健身來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希臘:元旦時,家家都要做一個大蛋糕,裏面放一枚銀幣。主人將蛋糕切若干塊,分給家人或來訪的親朋好友。誰吃到帶有銀幣的那塊蛋糕,誰就成了新年最幸運的人,大家都向他祝賀。
羅馬尼亞:元旦前夜,人們在廣場上豎起高大的聖誕樹,搭起舞臺。市民們一邊燒著焰火,一邊載歌載舞。農村人拉著木犁,上面裝飾著各種彩花,慶祝新年。
農曆年
無論祖先來自何方,每個華人都把農曆新年視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這個喜氣洋洋的歡樂時刻,更是與家人、朋友團聚的好時光。
農曆新年的來源,有根據,且豐富而多采多姿的傳說可追溯到幾千年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年獸」的傳說。
「年獸」是一個殘忍兇猛的野獸,古代人相信「年獸」在除夕夜時會出來吃人。
傳說「年獸」極懼怕紅色、火光及吵雜的聲音,人們就在門上貼著紅紙條,並整夜點著火炬、燃放炮燭,來避開「年獸」。到了第二天一大早,「恭喜」之聲不絕於耳,空氣中瀰漫著打敗「年獸」勝利與重生的喜悅。
雖然一般人認為新年的慶祝活動是從除夕當天開始;事實上,相關的活動早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就陸續展開了。
傳說中的諸神在這一天會回天廷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年來的諸事。
因此,家家戶戶都忙著準備供品敬拜諸神,並燒紙錢以便提供諸神返回天廷的旅費。此外,還要在「灶神」的嘴巴四周塗上糖漿,以確保其向玉皇大帝報告時能多說些好話或是最起碼保持沉默。
臘月二十四日送灶以後,過年的氣氛一天比一天濃厚,家庭主婦開始在住家四周張貼寫著吉祥話的「春聯」。
人們也喜歡把方形的春聯貼倒,因為「倒」是「到」的同音異義字;因此,貼反的春聯象徵著春天及財富的到來。
長年居住在外的遊子,會在除夕夜之前趕回家,以便與家人共進豐盛的年夜飯。
這個時候,家人會把裝滿錢的紅包送給家中的老人與小孩;也會全家人一起守歲來迎接新的一年。
相傳守歲可以為父母親增壽,因此除夕夜通常都是徹夜不眠、燈火輝煌。而且,在古老的傳說裏,整夜點燈尚有嚇走年獸的用意。此外,有些家庭還會在午夜之後舉行宗教上的特別儀式,最後則通常會放一長串的鞭炮來歡迎新年。
大年初一的第一件事是祭祀祖先、敬拜諸神,之後家中的年輕人必須跟長輩「拜年」。
當天另一個重要活動,是穿上新衣走訪親朋好友,並祝賀「恭喜發財」;此時,也是一個和解的好時機,所有的新仇舊恨都必須在年節時分暫擱一邊。
而新年假期中另一個特殊景象就是舞龍舞獅,我國自古就視「龍」為吉祥的象徵,並深信龍掌管降雨,因此舞龍可以保祐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此外,亦傳說龍跟獅子的頭可以驅逐邪魔。
大年初二是出嫁女兒回娘家的日子。
假如是新婚夫婦,丈夫必須伴隨妻子返家送禮。
根據一個有趣的傳說,大年初三是「老鼠娶親」的日子,入夜以後,家家戶戶必須早早熄燈就寢,以便讓老鼠家族舉行婚禮;此外,人們並在家中各處灑鹽、米,稱為「老鼠分錢」。
大年初四,所有的歡樂趨於平靜。當天下午,家庭主婦準備祭品迎接灶神及他的隨扈從天廷返回。
灶神的歸來象徵著自由的結束,生活的一切又要回到神明的監視下。因此,我國有句俗諺:「送神永遠不會太早,迎神永遠不會太遲。」
大年初五,新年的慶祝活動已接近尾聲,大夥返回各自的工作崗位。
供桌上的供品都被拿下來,生活也漸漸恢復正常。大年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所以人們會在庭院或寺廟的中央準備祭品為玉皇大帝慶生。
就如同其他的節日般,食物在春節期間亦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春節的飲食習俗除追求色香味俱全以便犒賞自己及家人,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祈福並討個好兆頭。
舉例而言,在除夕夜的年夜飯中,魚是不可或缺的重頭戲,因為魚象徵著「年年有餘」;韭菜則代表「永久」;蘿蔔有「好運」的意思,而魚丸及肉丸則代表「團圓」。
此外,年糕意味著「步步高升」,水餃則因為形狀像金元寶,春節吃水餃意味著為來年累積財富。
然而,新年期間也並非可以毫無禁忌的歡樂。這段期間,有些迷信及禁忌仍深植於人們心中。
例如:人們相信在大年初五前掃地,可能掃走屋內的好運與財富;此外,要儘量避免說不吉利的話或討論與「死」有關的話題;如不小心打破碗碟,要盡快地說「歲歲平安」,以便及時化解凶災;為祈求年年益壽,神壇上的香與蠟燭必須終日點亮;某些家庭禁用刀子與剪刀,因為這樣才能避免家人在使用刀剪時不小心受傷。
過年期間,臺灣的大小廟宇都擠滿上香祈求來年平安及好運的民眾。
有些廟宇在除夕的午夜時分會先關上大門;這時,門口聚集許多翹首引頸的民眾。俟午夜十二點的鐘聲敲響,大門就會被蜂擁的民眾推開,大夥爭先恐後的擠進,以便讓自己成為第一個將香插進香爐的人,因為傳說拔得頭籌的人可得到好運。
隨著臺灣社會的工業化,新年在人們心目中的魔力已逐漸淡去;但是,無論如何,春節活動在臺灣社會仍占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年節的前幾天,街上的小販就開始在街頭上展售「春聯」或其他應景商品。
逛街採購也是年節期間最重要的活動之一。
臺北迪化街在過年前總是擠滿購買年貨的民眾;百貨公司則不斷的播放祝賀新年的歡樂歌曲,以便吸引領了年終獎金的上班族光顧。
除夕的前幾天,遠赴他鄉工作及求學的遊子開始計畫著歸鄉的日期。為避免在返鄉途中遇到塞車,人們通常會提前啟程。
運送返鄉旅客的火車、巴士及飛機總是班班爆滿。
無論社會如何變遷,這個與家人團聚的觀念,仍然在新年慶典活動中占著最重要的地位。因此,無論旅程如何的勞累,一旦與家人團聚在桌前享用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年夜飯時,所有的不便與辛勞都是值得的。
資料來源:文建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