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材、教案

#1 姓名:泡泡龍  IP:163.16.72.147 時間:2013-03-13 14:06:27
  • 認識「長治久安之鄉」

認識「長治久安之鄉」
                  長治國中:林俊榮老師謹編
壹、長治鄉大家長:吳永松鄉長         
   
( 取自:競選文宣 )                  屏中地區鄉鎮市位置圖

貳、地理位置:
一、 ???
我們長治鄉的位在屏東市東方《 隔著一條殺蛇溪 》相距約四公里,東連內埔鄉,南接麟洛鄉,西與屏東市區相鄰,北鄰與九如鄉、鹽埔鄉之平原相連,形狀上東窄西寬。為屏東市通往原住民文化園區《 Aboriginal Culture Park 》經台24線道路之必經要道。長治鄉原來是屬於西拉雅平埔族居住的地方,在南明以後大批軍兵進入定居,由於這批軍人經歷戰火的洗禮,人人都期盼著長治久安的環境來住下,於是稱此聚集地為長治庄,台灣光復後(民國三十九年)改制為長治鄉。



 
(取自:屏東縣政府網站)
腦力激盪

由上圖,是否可以看出長治鄉的經緯度位置                       
由上圖,請聰明的同學簡單描長治鄉的形狀?                     
                                   
二: 
陽光下,椰影搖曳,給人的感覺除了靜,
還有一股踏實的氣息
跨過殺蛇溪,我們就可以進入屏東市去消費、娛樂。因此,長治鄉的居民反而有意無意地,讓鄉裡保持該有的純靜。所以,在我們的的長治鄉,商業活動是並不常見的。絕大部分的消費都在僅有一溪之隔的屏東市。當你經過這裡,可曾遙望遠方的青山,近看身旁的綠野呢?是否看見路旁的椰子正向妳招手致意呢?歡迎來趟鄉間小路之旅,來體驗長治鄉優美的田園景觀吧!
腦力激盪

請用幾個自來形容你對長治鄉的印象。                            
參、地形:
 
長治鄉的形狀東窄西寬,面積約40平方公里。位居屏東平原的正中央;境內全無山地、丘陵,地勢平緩,適合農業的發展。地下並且蘊藏豐富的地下水,有透水良好的壤土和砂質土壤。
肆、氣候:
  
位居北回歸線以南,終年高溫,最冷月月均溫(一月月均溫)在18℃以上。雨量〈全年降雨約2000公釐〉,4、5月多梅雨,6至9月多颱風。雨量集中夏季,尤其是夏季的午後常下雷雨或陣雨,俗稱『西北雨』。冬季則屬於乾旱時期。故灌溉設施的有無關係著冬季農業的發展。氣候上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利於農業的發展。
腦力激盪

如上所述,並利用時間上網去找找,我們長治鄉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條件有哪些?                                                               
                                                                 
                                                                     
                                                                                                                                        
                                                                     

不利於農業發展的因素又有哪些?                                
                                                                                              
                                                                                                                              
                                                                                              
                                                                     

伍、河流:      
一、殺蛇溪:
長治鄉與屏東市的界河,流入屏東市後稱『萬年溪』,注入高屏溪。
二、隘寮溪:長治地形的由來
屏東平原東邊的山地幾乎是平地拔起,為一典型的斷層崖〈潮州斷層隘寮斷層崖(註一〉。隘寮溪從東邊斷層崖的中央三地門(山豬毛)附近出山,因為坡度及流速漸緩,流路分歧,形成廣大的山麓沖積扇,順坡向西南漫流,漫流的溪攤佔了廣大的面積,並且時常氾濫。=》長治鄉境內以前多為隘寮溪河床氾濫地,歷史上隘寮溪曾多次改道,常會淹沒農田,留下無數無用的大礫石。有時洪水甚至會沖毀整個村落,使農民無家可歸。洪水過後,農田變為礫地,好像中國大陸的戈壁(礫漠)。但別無土地可耕的農民,必須迅速搶救。艱苦的復舊工作,加重了農民和水牛的負擔。所以,我們的祖先也是歷經千辛萬苦才能在屏東平原這塊土地生存下來。
日據時期,西元1929年建築堤防,在該溪出山口南側建築長堤,至1938年完成;逼使該溪之水及中改向西北流,改道由鹽埔、里港鄉之北注入下淡水溪(高屏溪),成為今天隘寮溪的河床所在。原先廣大的荒蕪溪灘,皆逐漸變成了農田。從此長治鄉解除隘寮溪水患的影響,長治鄉的農民可以不再擔心隘寮溪水患的心理壓力。今日的榮華村原來就是隘寮溪的河道。

腦力激盪

什麼叫斷層?台灣為什麼會有斷層呢?斷層經過的地方有什麼特徵?
                                                               
                                                               
                                                               
                                                               
                                                               
                                                               
長治鄉曾經是隘寮溪淹大水的地區,請聰明的同學實地去田裡勘察找出一些證據證明長治鄉曾經淹大水。
                                                               
                                                               
                                                             。
                                                                
                                                               
                                                               
陸、人口  
人口數為30,305人,戶口數8580戶,男生16106人,女生14199人;人口密度759.79(人/平方公里),每戶平均3.53人。《八十九年七月底止》。長治鄉內轄有十六村,鄉內有長治國中、長興、德協和繁華等三所國小,德協和繁華國小有附設幼稚園。鄉公所旁的中正圖書館藏書豐富,設備新穎;在繁華地區惠迪宮內附設分館,分別在閩、客地區肩負文化傳承的重要角色。
早期的長治鄉社會,過的是傳統的農家生活,所以現在在鄉內仍然可見傳統農家三合院式的房子,正中央大廳供奉著祖先牌位,廳門上嵌著祖籍堂號,顯示居民不忘本、慎終追遠的情懷。近年來,因經濟的發展,生活富裕了,豪華的別墅一棟棟的出現在鄉間田野,形成懷舊思古與現代同在的一面。
由於經濟型態轉變,年輕人都到都市或外地工作,所以鄉內務農人口已經逐年減少,但鄉民仍保有農家子弟淳樸的一面,過著儉樸的生活。
柒、經濟發展 
從地形、氣候的角度來看,長治鄉的農業應該是相當發達的。但是因為夏雨集中,所以夏天的農業水源沒有問題;但是冬天長治進入乾季,若要發展農業,完善的灌溉設施〈溝渠、河流‧‧‧〉就相當重要了。隘寮溪沖積扇面有輻射狀的原始傾斜,地下水含量豐富,非常適合水利灌溉工程的設施。所以在長治鄉我們可以看到相當多的農業用灌溉渠道(這些灌溉水源多從隘寮溪引水而來)。當初,為了興建和維護這些灌溉渠道,我們的祖先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
長治早期的農田多種植稻米、甘蔗為主(註二),現今的耕地面積有3672公頃,人口數有30,234人,戶口數8516戶《八十九年七月底止》。農業戶數有3378戶,種植的作物以鳳梨、木瓜、椰子、檳榔、蓮霧種植面積最多,居民大多以農維生(註三)。其中檳榔因節省勞力、經濟價值高,在鄉內處處可見。養殖業以淡水魚塭養殖,有吳郭魚、泰國蝦、石斑魚為主。 
畜牧業更發達,除了農家副業飼養外,現在養豬業在長治鄉,已經由農牧綜合經營的型態,轉變為企業化、專業化的一種企業。特別是大統畜牧場,場內有屠宰場、冷凍場、分段養殖設備等,自產自銷,產品運銷日本及歐美各地。『大統畜牧場』不但為鄉民製造了許多工作機會,還替我們台灣賺取大量的金錢。成為全國最大的養豬場,也是東南亞最大的養豬場。因此,我們繁華村惠迪宮的主祀神明『玄天上帝』就是『屠宰業』的守護神。
分析近年來經濟由早期的稻米、甘蔗轉變為進年來的經濟作物、畜牧,主要原因是到稻田轉作、飲食習慣改變、交通工具改進、路線品質的改善、冷凍技術的進步等。才有今天的農業景觀。自從加入WTO以來,農民的負擔更加嚴重,農產品的銷售更是遇到更大的難題。唯有讓我們的農產品更精緻化,甚至走向『休閒觀光農業』的方向,我們的農民才不會血本無歸ㄚ。

腦力激盪
長治的農作物在近十幾年來出現了哪些變化?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想想看這些變化和什麼最有關係?
                                                                 
                                                                
                                                                
捌、交通發展   
主要道路台24線(中興路),目前已拓寬為18米,是屏東市往三地門、沿山公路及原住民文化園區的必經要道。圖二為長治鄉的主要道路圖。在長治鄉的地圖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鐵路的標誌,可是火車並不是長治鄉的交通工具,那是台糖的舊鐵道,專們來載運甘蔗,不是來載人的。
 
                         (取自:屏東縣政府網站)
註一潮州斷層:
屏東平原東邊的山,幾乎都是平地拔;在水平12公里內,海拔從100公尺升至3000公尺以上;北大武山(3090公尺)與老埤之間,相距僅17公里。山腳線平直,為一典型的斷層崖。隘寮溪流過此斷層崖中央,出山之口有一地方亦名隘寮,故可稱之為隘寮斷層崖(今稱之為潮州斷層)。此一斷層崖從荖濃溪出山口到枋寮東南海岸,筆直南下,長約60公里。其南更延伸為恆春斷層,其北延長為六龜斷層。

 
台灣斷層線圖(取自:台灣大學地質系)

註二1950年:
稻米佔了總耕地面積的37.4%,甘蔗佔了11.2%,甘藷佔了8.6%。
(台灣地誌,陳正祥,南天書局)
註三1990年屏東縣統計要覽:(單位:公頃)
作物種類
	長治鄉
(公頃)	屏東縣
(公頃)	佔長治鄉
總面積比例	佔屏東縣
比例	佔長治鄉比例排序	佔屏東縣比例排序
什柑	48.66	109.29	44.52	1.50	10	1
竹筍	200.45	663.54	30.21	6.16	7	2
木瓜	260.11	1169.7	22.24	7.99	5	3
可可椰子	420	1917.4	21.90	12.90	2	4
冬瓜	74.89	385.19	19.44	2.30	9	5
鳳梨	239.83	2349.3	10.21	7.37	6	6
檳榔	951.84	13837	6.88	29.25	1	7
製糖甘蔗	301.16	5248.3	5.74	9.25	3	8
番石榴	14	252.9	5.54	0.43	18	9
芋頭	40.03	738.66	5.42	1.23	12	10
蓮霧	278.8	6248.7	4.46	8.57	4	11
蘿蔔	0.6	18.56	3.23	0.02	36	12
甘蔗(生食)	3.08	103.58	2.97	0.09	30	13
玉米	24.06	827.32	2.91	0.74	14	14
楊桃	3.15	108.58	2.90	0.10	29	15
芥藍	5.92	208.86	2.83	0.18	24	16
白菜	3.61	132.26	2.73	0.11	26	17
芒果	190.33	7767.2	2.45	5.85	8	18
茄子	19.29	841.43	2.29	0.59	16	19
香蕉	45.07	2052.6	2.20	1.38	11	20
檸檬	19	1043.1	1.82	0.58	17	21
番椒	12.23	686.62	1.78	0.38	19	22
花生	3.3	297.89	1.11	0.10	27	23
菜豆	9.85	930.79	1.06	0.30	20	24
棗子	7.16	816.76	0.88	0.22	22	25
胡瓜	9.73	1119.5	0.87	0.30	21	26
釋迦	1.2	148.81	0.81	0.04	32	27
荔枝	3.64	576.48	0.63	0.11	25	28
譍菜	1.4	258.25	0.54	0.04	31	29
小米	0.87	182.39	0.48	0.03	33	30
香瓜	3.2	691.88	0.46	0.10	28	31
番茄	0.65	147	0.44	0.02	35	32
苦瓜	21.58	5139.3	0.42	0.66	15	33
稻米	28.84	9946	0.29	0.89	13	34
紅豆	6.48	2340.5	0.28	0.20	23	35
甘藷	0.7	457.98	0.15	0.02	34	36
玖、長治鄉開發史
一、開庄先賢
明朝時期,本鄉原為草木叢生的荒蕪地。早在西元1686年(清康熙25年),火燒庄【現今之長興村】邱家之祖先邱永鎬先賢來台,他頗有商賈之才,是時並無其他同時來台的鄉人一起來濫濫庄【現今萬丹鄉】開墾,僅留在台南「三郊行」(盧、林、李三姓商行)當夥計,隨同前來屏東籌設分行,就在這時,他發現本鄉一帶土地肥沃,值得開墾居住,於是辭去商行工作,籌得資金回原鄉廣東招集邱、張、羅、黃、廖五姓青年前來香園樹下【現今香楊村】以此為據點,從事開拓本鄉各庄。耕地面積增加後,墾民們手腦並用,善加籌謀灌溉工作。大家以邱先賢為領導中心,同心協力,其次子智山公即因除夕巡圳水,在三地門附近遭殺害,一家為公盡力是開庄功臣。
西元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長治鄉各村隸屬鳳山縣港西里。其後又因下淡水以東人口驟增,又將港西里再劃分為港西上里、港西中里及港西下里,長治鄉屬於港西中里。
二、抗日血淚史
六堆客家鄉,乃指西元1686年(清康熙25年)以後,由廣東梅縣五屬、閩西、贛南等地,陸續遷台的客家族民。「六堆」是客家人初到屏東時,為抵禦外侮,保衛家園所成立的民團組織,以竹田鄉的忠義祠為中心,分前堆(麟洛、長治)、後堆(內埔)、右堆(屏東縣高樹鄉、高雄縣美濃鄉、杉林鄉、六龜鄉)、左堆(佳冬、新埤)、中堆(竹田)及先鋒堆(萬巒)。高屏客家鄉親,早於清康熙60年(1721年),爆發朱一貴事件時,為保衛鄉土,依地區編組成六隊義勇平定亂事,「六堆」遂成地區名稱。又因居民同屬客家族系,語言、風俗相同,再加認族結親,守望相助,故三百年來,六堆成了南部客家同鄉的稱呼。
  
   
西元1894年(清光緒20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895年(清光緒21年),中國戰敗,派李鴻章赴日談判議和。四月十七日,中、日雙方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割讓台灣、澎湖給日本。為此丘逢甲有一首感懷詩曰:「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斯時台民惶惶終日,如喪考妣。五月七日,日軍由台北澳底登陸,五月二十五日,成立「台灣民主國」,台灣人民公推巡撫唐景崧為「台灣民主國」總統,設立議院等機構,以丘逢甲為義軍統領,抗拒日本的接收,誓死捍衛家園。
   
   
然而,日軍登陸不久,守軍即因訓練不及與武器簡陋而潰敗,唐景崧、丘逢甲等人又相繼內渡中國大陸。六月,日軍在辜顯榮等人的帶領下進入台北城,宣布開始統治台灣。六月下旬,日軍南下,與各地義軍、新楚軍及劉永福之黑旗軍爆發多次激戰,守軍雖奮勇作戰,屢次痛擊日軍,但終因兵力、武器、訓練與其相距過於懸殊而節節敗退。最後,劉永福亦因彈盡援絕棄守內渡,日軍占領台南城,「台灣民主國」的抗日行動完全瓦解,台灣正式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長達五十一年。
   
   
1895年(清光緒21年)十一月十一日,日軍後由南部枋寮登陸,進攻至屏東佳冬蕭家古厝,六堆鄉勇立刻集結迎面痛擊。今蕭家古厝的步月樓死傷最慘,彈痕在城樓上依稀可見。日軍以兵多武器精良,大舉進犯高屏六堆客家聚落,台籍客家先賢傷亡慘重,最後死守在今屏東縣長治鄉長興村,日軍用大砲等武器把整個村莊燒成光禿禿的焦土,且日人復禁止庄民收屍。三日後善心人士以牛車逃避日警盤查,循山路運往屏東縣萬巒鄉埋葬。民國五十七年實施延長九年義務教育,建造萬巒國中時挖出多具無主屍骨,印照前人所敘一一相符,今長治鄉長興村(原火燒庄)村民合力出資建碑紀念,猶令後人無限追思懷念。前監察院長于右任有詩云:「氣與河山壯,名爭日月光,煌煌民族史,照耀火燒庄。」願烈士們愛鄉護土的精神永垂不朽萬古流芳。
三、日據時期
日人據台後,為了厲行其殖民地統治,本其高壓手段,實行警察政治,明治三十年(清光緒23年,1897年)本鄉屬阿猴辦務署(明治三十四年後改設為阿猴廳)管轄。長興、德協設警察派出所維持治安,明治三十八年並設長興區役場(包括麟洛區)為行政中心,由本地方人士擔任區庄長,先後有邱維藩、徐慶昌、邱瑞河等人。
大正九年(民國九年,1920年)九月地方制度更改,廢阿猴廳,改設州,州下設郡,郡下設街庄。本鄉改為高雄州屏東郡長興庄、助役(副鄉長)概由高雄州知事任免,長興庄歷任庄長,分別為邱玉梅、邱增興、馮安德、邱潤寬。
四、光復後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台灣光復,長興庄改為長興鄉,政府派任馮安德為鄉長。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四月一日行政區調整,改隸屏東市(省轄市)。為冀求『長治久安』之義,同時改名為長治區,所轄有長興、德協、番仔寮、麟洛等四大段,區長分別為馮安德、徐雲祥、鍾潤生、李清輝。
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十月行政區復改本鄉為屏東縣轄,改稱為『長治鄉』,李清輝當選為第一屆鄉長。嗣於民國四十四年(1955年)四月麟洛段七個村落奉准分鄉。民國四十九年(1960年)十月內埔鄉轄屬隘寮溪屏東農場因境界確屬本鄉區域,奉命接管歸屬本鄉,現今分為長興、德協、繁華等三大段共計16村為長治鄉轄區,其為長興大字:長興、新潭、潭頭、香楊、進興等五村;德協大字:德協、德成、德榮、德和、崙上、復興等六村;繁華大字:繁華、繁昌、繁榮、繁隆、榮華等五村;總共有十六村。
五、鄉民籍貫&特性
鄉民以客家籍為主占65.43 %,閩南籍32.16 %,其他2.41 %,民風淳樸,勤勞節儉,大部份是務農。鄉民有多元的宗教信仰,寺廟或教堂,是居民的精神依託。
長治鄉屬閩客融合的地區,全鄉約有三分之二的客家人,早年六堆客家抗日戰爭最烈的「火燒庄」之役,即是發生在長治鄉的長興村,據耆老的回憶,當時戰事激烈,使整個村庄成為一片焦土,有如被大火燒過一般。在戰爭的遺址已規畫為六堆抗日紀念公園,內並設有紀念碑,兵力分布圖及烈士廟等,供後人憑弔。





拾、各級學校
一、國民中學:長治國中。
(一)長治大家長:陳嘉音校長
   
  








(二)地理位置&校舍平面圖


















                                     









 

本校地理位置,居於市區旁,是未來屏東縣的中心樞紐,交通便捷,前臨中興路,右臨南二高、長治交流道,環境優雅,近鄰原住民文化園區、賽嘉露營區、屏東市、涼山、三地門等重要景點。
  
(三)校史簡介
本校前身為農業職校,創設於日據時代,民國十六年(1927年)四月二日由高雄州屏東郡長興、鹽埔、里港、九塊、高樹、何五庄合成稱為長興庄外四庄立屏東農業專修學校,抗戰前由長興庄庄長邱潤寬先生為無法升學正規中等學校生造之學予而創建。
     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抗戰勝利,奉高雄州令改制稱為高雄縣立屏東初級中學,至三十五年(1946年)四月轄區變更改稱屏東市立第二初級中學,於三十七年(1948年)八月奉力令附設農科,三十九年(1950年)十月一日屏東建制復稱為屏東縣立長治初級中學,四十五年(1956年) 八月試辦高中一班,四十六年(1957年)九月奉准改為完全中學,五十七年(1968年)九月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本校改為屏東縣立長治國民中學。

  (四)交通概況
客運公司	主經道路	起迄站	上、下車站
屏東客運	中興路	三 地 門 ←→ 火 車 站	長治國中
屏東客運	中興路	火 車 站 ←→ 三 地 門	長治國中
  
(五)本校優良師資
本校教職員工48位,師資陣容堅強,多數現任老師獲碩士及研究所進修學歷,頗具教學熱忱,均能耐心指導學生。
  

(六)本校設備



















校舍建築新穎,校園美輪美奐,教學設備完善,營造優良學習環境。目前不論電腦教室、理化實驗室、籃球場、400公尺操場、露營區、排球場、游泳池、圖書館等均設備齊全。

  (七)班級現況
班級	1-1	1-2	1-3	1-4	1-5	1-6
人數	34	34	33	34	33	32
班級	2-1	2-2	2-3	2-4	2-5	
人數	41	40	41	42	31	
班級	3-1	3-2	3-3	3-4	3-5	3-6
人數	37	38	32	35	29	30
                        全校共17班,合計596人



二、國民小學:長興國小、繁華國小、德協國小等三所。
 (一)長興國小
   1.長興大家長:王能達校長






   2.地理位置
本校位於屏東縣長治鄉鄉新潭村(俗稱潭頭社區),東連山地門、西臨屏東市、北鄰九如鄉、南鄰麟洛鄉。

3.校史簡介
(1)民國四年(大正四年)六月一日,在今長治鄉新潭村創立,時名阿猴公學校麟洛分校(現長興國民小學)招收一年級學生五十名,暫借阿猴公學校一部份教室上課。
(2)民國五年(大正七年)四月一日,奉准獨立,稱為麟洛公學校。
(3)民國九年(大正九年)六月一日,改稱為長興公學校並設麟洛分校(現麟洛國小)。
(4)民國十年(大正十年)三月卅一日,番子寮分教室(現繁華國小)。
(5)民國十一年(大正十一年)四月一日,番子寮分教室改稱為分教場。
(6)民國十三年(大正十三年),增設高等科。
(7)民國廿六年(昭和十二年)番子寮分校教場奉准獨立。
(8)民國十一年(昭和十六年),因學制變更,改為長興國民學校。
(9)民國卅四年臺灣光復,同年十二月,高雄州接管委員會接管。
(10)民國卅五年四月一日,廢止日本學制之高等科,同年五月一日改屬屏東市長治區長治國民學校。
(11)民國卅九年十月一日,本省行政區重劃,屏東市改制為屏東縣,於奉令改為屏東縣長治鄉長興國民學校。
(12)民國五十七年八月一日,政府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奉令改為屏東縣長治鄉長興國民小學。        
   4.社區概況
(1)新社區如雨後春筍般急速發展,商業發達,商店鱗次櫛比,大小工廠林立。
(2)社區居民百分之六十以上具有高中以上之學歷;百分之十左右為軍公教人員,百 分之八十以上從事工商活動。 
(3)外來遷入人口佔百分之八十以上。
5.學校規模
(1)校地面積:三0、三五二平方公尺。



(2)班級數:
年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合 計
班級數	4	4	4	4	4	4	24
(3)學生數: 
年 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合 計
男 生	60	65	53	76	74	72	400
女 生	65	65	72	65	58	58	388
合 計	125	130	125	141	132	130	788
(4)教職員數:
本校目前有校長1人,主任3人,組長8人,科任3人,級任24人,護士1人 ,工友3人,合計共41人。
(5)學區畫分:本校招收新潭、進興、潭頭和香揚村的學生,現學區如下: 
村 別	鄰 別	備 註
新潭 村	全部	無 
潭頭 村	全部	無
進興 村	全部	無 
香揚 村	全部	無
   6.學校特色
   (1)校地廣、資格深又離鄉公所、圖書館等機關最近,居國小的領導地位。
   (2)學區與屏東市接壤,得地利之便,學生可就讀長治國中或屏東市的國中。
   (3)桌球培訓成功:曾獲八十一年縣運男童組第二名,議長盃錦標賽男童第二名。
   (4)民俗體育表現優異:獲八十一年議長盃體育錦標賽扯鈴男童個人、雙人、團體第三名;女童個人、團體第一名。

(二)繁華國小
1. 繁華大家長:陳佑典校長






 四環→代表繁華、繁 昌、繁榮、繁隆四村同心協力協助校務。
 V→代表本校校務卓越發展,迎向勝利。
 
  2.地理位置&校舍平面圖

















 
 
  
3.校史簡介
民國十年四月一日設立,名為「長興公學校番子寮分教室」,同年五月三日於(惠迪宮上帝公廟)西側書房教室開始上課。翌年改稱為「長興公學校番子寮分教場」,六月十三日在舊校址建築竹造教室一棟移轉上課。
        民國二十六年四月一日獨立設校改稱為「番子寮公學校」。同年九月三日遷至現在校址(繁華村水源路九六號)上課。三十年四月一日改稱為「番子寮國民學校」。
        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一日高雄州接管委員會派邱子龍為校長。次年四月一日改稱為「屏東市長治區番寮國民學校」。民國三十五年四月一日地方行政區域變更,改稱為屏東市長治區番子寮國民學校。
民國三十八年九月一日,派利煥昌接任校長,在任一年。三十八年十二月一日改稱為「屏東市長治區繁華國民學校」。民國三十九年八月一日,派葉高峰接任校長,在任二年。三十九年十月一日改稱為「屏東縣長治鄉繁華國民學校」。民國四十一年八月二十日,派劉錦昌接任校長,在任一年。民國四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派葉高峰接任校長,在任九年。民國五十一年八月一日,派李元興接任校長,在任四年。民國五十六年六月五日,派滕志忠接任校長,在任十年。
民國五十七年八月一日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為「屏東縣長治鄉繁華國民小學」。民國六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派林明朝接任校長,在任十四年。民國七十九年八月,派李燕妹接任校長,在任五年。民國八十四年九月,派陳吉雄接任校長。民國九十年八月,派陳佑典接任校長(現任)。
4.本校特性及優良傳統 
        本校特性是地處鄉村而接近屏東市,交通方便,空氣新鮮,無都市喧之害,有農村寧靜之利,誠為優良之教育環境。
本校之優良傳統乃始終保持「勤奮儉樸」之優良校風,在平實中辦教育。
5.學校規模
(1)校地面積:二、O三七四公頃。
(2)班級編制及學生人數 :
年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合計
班數	三	三	四	四	四	四	二二
人數	九七	一一八	一二一	一四一	一二七	一二三	七二七
(3)員額編制:
職別	校長	主任	組長	教師	職員	工友	合計
人數	一	三	八	二十四	一	三	四十
(4)性別:
職別	校長	教師	職員	工友	合計
男	一	  十一	 	一	    十三
女	 	二十四	一	二	  二十七
(5)學歷別:
類別	師範學院	大專其他院校	師範專科學校	合計	備註
男	七	十一	二	二十	工友不計
女	十	五	二	十七	 
					
 6.學校特色
 (1)幼稚教育成功:八十一年度獲教育廳評定為教保績優獎金五萬元。教師林班英獲第一屆全國幼鐸獎屏縣春風獎。
 (2)八十年創辦長治鄉以及鄰近鄉村唯一的啟智班一班,是鄉內唯一附設有特殊班的學校。
 (3)八十年起開辦夜間補校,供失學民眾進修,是長治鄉僅有的附設夜間班補習學校。
 (4)參與全國數學科課程實驗,績效優良,也是屏東縣輔導團指定的數學科中心學校。
  (5)注重環保及環境的綠化、美化,八十三學年度省環保處評定為優等學校,榮獲改善教學環境特別獎,獎金五萬元。
  (6)推展體育運動,培育體育人才,女童足球曾獲全縣第一名,排球第三名,男童躲避球賽全縣第二名。
 (7)推動科學教育製作科展屢獲佳績,八十二學年度高小數學科曾獲全縣第一,全國佳作;八十三學年度獲物理科高小組全縣第三,初小佳作。
  (8)獎學金最多:目前有信功實業有限公司、曾坤龍先生、吳嘉貴先生、大統畜牧企業有限公司等個人及團體在學校設立五育並進,成績優良獎學金,並有吳勝平先生提供之吳瓊儒善行獎學金。
(三)德協國小
1.德協大家長:張健盟校長






















2.校史簡介
  德協國小是長治鄉的第三所國民小學,創立於民國三十六年三月一日,台灣光復之後,是長治鄉三所國民小學中比較年輕的學校,離長治國民中學最近。
      3.學校特色
      (1)環境優美,校地廣,美化綠化極成功,像一座公園。
      (2)推展民俗體育成功,曾獲:
    七十九年全縣主委盃男童扯鈴第三名。
八十年全省中正盃扯鈴女童團體第六名,男童團體第三名。
八十一年南部七縣市社教盃團體第二名。
八十二年台灣省中正盃男童扯鈴第二名。
八十二年全國中正盃扯鈴男童團體第二名。
   (3)促進台海兩岸體育交流:八十三年應邀到北京參加扯鈴觀摩表演。
拾壹、村里介紹
  (一)長興村


   
  
  





村長為邱錦輝先生。本村乃邱永鎬先賢來台最早開發之地,稱為【長興】,「長興」取義《長治永興》之義。長興庄最早之文獻記載在六堆內埔建造天后宮碑,該碑石立於清嘉慶八年(1803年),當時長興庄民曾題捐銀元建廟。而長興庄又俗名【火燒庄】,是因長興在清朝時代發生過火災,全庄幾乎付之一炬,別庄人稱之【火燒庄】。關於火燒庄最早之文獻記載在【龍溪天上聖母碑】,該碑石立於清道光五年(1825年),現存放在屏東市慈鳳宮(媽祖廟)內。至於台灣割讓與日本後,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陽曆十一月九日、十日,日軍攻打砲轟長興庄時,日軍幾乎將村庄燒成灰燼,火燒庄之名才愈發響亮起來,民國卅九年十月改為屏東縣長治鄉長興村迄今。








  











本村居民均為客家籍,以務農為主,以邱姓最多,次為張、王、黃、廖等姓。本村以一溪《殺蛇溪》與屏東市相隔,有省道通往屏東市大連路,交通甚便,故外流人口頗多。本村東界新潭村與崙上村,西隔殺蛇溪與屏東市華山里為界,南界潭頭村與屏東市豐田里,北界屏東市海豐里。
 (二)香楊村 ( 香楊村慈法宮:編者拍攝。 )










村長為劉富松先生。本村昔日地多野生香櫞,清乾隆初年(1736年)開墾成庄之後,稱為香櫞樹下,而光緒二十年(1894年)盧德嘉編鳳山縣采訪冊稱為香椽腳,實有錯誤,應該稱為香櫞腳,及至日據時期將香櫞腳改為香楊腳,台灣光復後改為香楊村。
  而其沿革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邱永鎬率鎮平縣【蕉嶺縣】、程鄉縣【梅縣】先民最初來到此地墾荒,招徠墾民,搭建一大租館《工寮》供墾荒者居住,不久因地勢低濕,且遭風雨侵襲,致使租館倒塌,邱永鎬乃放棄此地,率先民上溯溪流至今長興村,作為開墾據點。迨至清乾隆初年,才有邱永鎬之孫邱敏萬與曾孫邱映葵父子回來開墾香楊樹下,才形成村落。清代時屬於鳳山縣港西中里,及至日據大正九年(民國九年,1920年)本村係屬老潭頭第二保,與田寮莊《屏東市豐田里、豐榮里》同保(日據昭和九年,即民國二十三年屏東市成立後,田寮歸屬屏東市管轄),後因老潭頭(今潭頭村)區域遼闊,遂將庄尾部落歸香楊腳所有,並設保正一人。光復後隸屬於高雄縣長興鄉,民國三十五年四月一日改為屏東市長治區香楊里,民國三十九年十月全省地方行政區域調整,本村始改為屏東縣長治鄉香楊村。
  本村居民多屬客家籍,以務農為主,現今新蓋販厝很多,外鄉遷入本村者不少,以宋、朱、劉、邱、李、鍾、洪、張等姓較多。其境界為東界麟洛鄉,西南界屏東市瑞光里,東北界潭頭村,北界屏東市豐田里(田寮)。


 (三)崙上村  ( 崙上村長老教會、福崙宮:編者拍攝。 )


  








村長為劉富吉先生。本村昔日地勢較四周高,故先民稱為崙上。先民係於清康熙中葉由廣東省鎮平縣(蕉嶺縣)、程鄉縣(民國後改為梅縣)隨邱永鎬來台,最先落居於長興庄,其後有一部份墾民逐漸東遷,開發本村而成為聚落。光復後改為高雄縣長興鄉崙上村,三十九年改為屏東縣長治鄉崙上村至今。本村居民為客家籍,以邱、鄭、鍾、沈、劉、楊等姓較多數,民情淳樸,以務農為主。境界東鄰德協村,西鄰長興村,南界新潭村,北界鹽埔鄉。









(四)復興村
村長為張北居先生。本村在光復以前有份仔庄、莿桐腳(新圍庄),光復後二庄合併為一村,至民國四十年後,外省籍退伍軍人在河壩地開墾,形成「新興」一部落,現全村由三個部落組成。而本村先民大約在乾隆中葉由廣東省嘉應州(梅縣)、鎮平縣(蕉嶺縣)來至「份仔」初闢成庄,以後才有莿桐腳(新圍庄)和新興,分別說明:
1.份子
又稱景興莊,以前因耕種缺水,乃引用火燒圳水源至本莊,因此以水圳為界,分為上份仔、下份仔(上下份仔之分是因住在上份仔居民邱壬郎與下份仔居民陳阿食將圳水各分一半灌溉)。現今份仔庄屬於復興村第一鄰至第六鄰與第十七鄰。
2.莿桐腳
又稱新圍庄,清代末葉因德協庄發生水災,有部份德協居民遷移至此而成一莊。莊內土地公廟旁有兩株高大莿桐樹而得名。現屬於復興村第七鄰至第十鄰與第十五鄰。
3.河壩地
又稱新興,民國四十三年退除役軍人在此開墾河壩地(溪埔)人口漸增,乃劃入復興村。現屬於復興村第十一鄰至第十六鄰,多為退役軍人。
  而在民國卅九年十月本村改為屏東縣長治鄉復興村至今。本村除新興外,居民均為客家籍,以張、黃等姓為多數,以農業為主,產竹筍很多。其境界東界德成村與繁華村,西界崙上村,南界進興村,北界德成村。
(五)進興村 ( 進興村聖道明堂:編者拍攝 )









  村長為張世達先生。本村舊名新潭頭,村內供奉玄天上帝廟一座,歷史悠久,香火鼎盛。光復後新潭頭分為進興、新潭二村,本村為鄉行政中心,為和諧地方,促進興榮,遂命名為進興村。
  本村先民約於清康熙中葉由廣東省鎮平縣(蕉嶺縣)、程鄉縣(梅縣)隨邱永鎬來台,初落居於長興庄(火燒庄),以後有一部份墾民至本村開墾,遂形成一部落。民國卅九年全國行政區域調整,本村改為屏東縣長治鄉進興村迄今,現為鄉行政中心。
  又本村包括河壩寮部落,河壩寮(上寮、下寮)位於村境東方,日據初期開墾,而漸有人居住,又稱【東興莊】,現在河壩寮隸屬於進興村第一鄰至第四鄰與第十三鄰。
  而本村居民居民大部分為客家籍,多從事農耕維生,以邱、陳、羅、潘等姓居多,近幾年來興建住宅發達,外地移入者亦漸增多。本村境界東界復興村,西界潭頭村,南界麟洛鄉,北界新潭村(以崑崙路與潭頭路分界)。
 (六)新潭村  ( 新潭村忠實第:編者拍攝 )









  村長為邱吉雄先生。本村昔時在西南有一湖潭,潭係洪水氾濫後,由泥沙堵塞溪流,瀦水而成潭,以後潭被泥沙淤積而消滅。潭之南北兩邊均有先民開墾而成部落,南邊稱為老潭頭,北邊稱為新潭頭,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後,新潭頭庄分為兩村,東南為進興村,西北為新潭村,以崑崙路與潭頭路為界。
 (七)榮華村
  村長為劉中興先生。本村原稱為隘寮大同農場,自民國四十九年劃規長治鄉後,被編入繁華村第十二鄰(當時人口即有七百多人),蔣總統經國先生於民國五十三年曾蒞臨巡視,乃命名榮華莊,取榮華富貴之意,民國五十九年七月一日自繁華村劃出成為一村,名榮華村。村民為國軍退除役官兵所組成,籍貫來自大陸各省市,全村分為五個部落:
 1.忠孝新村:屬榮華村第一至二鄰。
  2.仁愛新村:屬榮華村第三鄰。
  3.信義新村:屬榮華村第四至六鄰。
  4.和平新村:屬榮華村第七、八鄰。
  5.力行新村:屬榮華村第九鄰。
  村民為大陸各省市籍,以農業為主,情況較特殊,居民為退除役軍人,由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輔導遷入。而其境界,東界內埔鄉,西界繁華村,南界麟洛鄉,北界繁隆村。
 (八) 德協村&德成村  ( 德協村國王宮:編者拍攝 )


  




  本村係由一庄以台24線道路《中興路》為界分成德協、德成二村,中興路以北名德協村,村長為李輝祥先生;以南名德成村,村長為范松源先生。而本庄在昔時原野廣闊,多天然竹林【按:台灣平地原生林中多竹林,有野生竹林與人工栽培的再生竹林。因竹林植於聚落或住宅之四周,有禦盜防匪、防強風、取竹筍或以竹作為建築房屋器具之用】,故名【竹葉林庄】,又稱【德協庄】,蓋自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起,邱永鎬率墾民引隘寮溪水源由【大坑闕】(今內埔鄉水門村)開鑿圳溝至【竹葉林庄】,歷時一、二十年,為紀念墾民同心同德,努力開圳,以利眾人灌溉給水之利,遂將圳命名德協圳,其庄名曰德協庄。日據初期在本庄設警察派出所,光復後改為高雄縣長興鄉,並以中興路(台24號公路)為界,將德協分成德協、德成二村,民國卅九年十月改為屏東縣長治鄉德協村與德成村。
  二村居民均為客家籍,多從事農耕,以邱、楊、魏、馮、曾、范等姓較多數,其東界繁榮村,西界崙上村、德榮村,南界德成村,北界德和村。
  (九)德和村
  村長為廖學桂先生。本村舊名和尚寮,昔日是一片廣闊雜草叢生的原野,地勢低濕,排水不良。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割台後,始有外地人遷移至此從事開墾。初有一位姓楊的和尚,結茅盧居此,名曰「虎尾寮」,過著清淡苦寒的生活,行人路過稱之『和尚寮』。及至台灣光復後,人口漸增,乃命名為【德和村】。
本村居民從外地輾轉到此開墾謀生,為貧苦無恒產者,日據初年開始移居至此。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十月全省地方行政區域調整,改為屏東縣長治鄉德和村迄今。村周圍均為屏東糖廠自營的農場圍繞著。村民以閩南籍為主,多以務農為生,以廖、林、王、陳等姓佔多數。其境界東界德協村,西界九如鄉玉泉村,南界屏東市海豐里,北界鹽埔鄉新圍村。
 (十)德榮村
    村長為邱維龍先生。本村舊時有下屋庄、煙墩腳二部落,台灣光復後合併成為一村,命名為德榮村。本村先民大約在清乾隆中葉由廣東省梅縣、蕉嶺縣來台開墾而成部落,村內有下屋庄與煙墩腳庄:
1.下屋庄
位於德協圳下游,崙上西北方約一公里,以前由崙上往下看,該處房屋較低,故稱為下屋庄。
2.煙墩腳庄
原是一片荒蕪之地,【墩:地勢較高之土堆】,有清兵軍營駐防,遇有外患敵人時,燒煙火以示警,謂之「煙墩」。蓋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設南路下淡水營於山豬毛隘口(今內埔鄉隘寮村)置都司《正四品武職官》一員,因該地兵營時常被隘寮溪洪水沖毀,乃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遷至煙墩腳【煙墩下】後附近,居民漸增成為一小莊,今屬於德榮村第十鄰至第十三鄰。民國卅九年全省地方行政區域調整,本村改為屏東縣長治鄉德榮村迄今。村民大多數為客家籍,少部份為閩南籍及印尼來台定居華僑,以邱、林、羅三姓較多,村民以務農為主。其境界東界德協村,西界長興村與屏東市海豐里,南界崙上村,北界德和村。
 (十一)潭頭村  (  潭頭村太子宮:編者拍攝 )

 






  村長為邱捷金先生。本村舊名老潭頭,昔時在村之東北邊,因地勢低窪,由於洪水氾濫,瀦水而形成湖潭。初期先民在潭之西南邊開墾,而形成村落,潭之側旁稱為【老莊頭】,以下部分稱為【莊尾】,老潭頭之名由此而來。
  本村先民於清康熙中葉由廣東省鎮平縣(蕉嶺縣)、程鄉縣(梅縣),隨邱永鎬來台,最初落居於長興莊,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邱宗旦(程鄉縣白渡堡人)等人至本村開墾而形成部落。民國三十九年十月全省地方行政區域調整,本村改屬屏東縣長治鄉潭頭村。其居民大部分為客家籍,以邱姓人數居多,村民以務農為主。其境界東界進興村,西毗鄰屏東市,南鄰香楊村,北界新潭村與長興村。
 (十二)繁昌村 ( 義勇恩公廟、惠迪宮、鳳山寺:編者拍攝 )










村長為蘇嘉瑞先生。本村舊名番仔寮,因地名不雅,曾改名為鳳雅寮,但未沿稱之。及至台灣光復後,番仔寮地區因地闊人多,行政區域乃劃分為繁華、繁榮、繁隆、繁昌等四村,繁昌村位於番仔寮地區之西北部。本村先民約在清乾隆、嘉慶年間,由福建省漳州、泉州移民來台,開墾於屏東平原隘寮溪西南之荒地,由於當時土壤貧瘠,砂礫滿佈,故生活艱苦,後來形成一小村莊,光復後番仔寮分為四村。
民國三十五年四月一日改為屏東市長治區繁昌里,民國三十九年十月全省地方行政區域調整,本村始改為屏東縣長治鄉繁昌村迄今。本村居民以閩南籍為主,以吳、蘇、林、張等姓較多,村民以務農為生。本村東北與鹽埔鄉振興村、高朗村為界,西界繁榮村,南界繁隆村。
 (十三)繁華村
  村長為鄔傳清先生。本村舊名番仔寮,因地名不雅,曾改名鳳雅寮,但未沿用之。台灣光復後,番仔寮地闊人多,行政區乃劃分為繁華、繁榮、繁隆、繁昌四村,本村位於番仔寮西南部。本村先民於清乾隆、嘉慶年間,由福建省漳州、泉州移民來台。清光緒年間,番仔寮莊設義學一處【義學亦稱為義塾,意在延請名師專收清寒子弟,教以文字,並習禮義,義學由官府創立或官民義捐設立】,時有德協庄秀才邱鍾淋、邱鍾琪均願前往教學。義學之設址在舊惠迪宮(在今聯合活動中心)。












日據時期,長興公學分校設番仔寮分教場,沒有校舍,乃以惠迪宮作為學童教室之用,現繁華國民小學亦在本村。番仔寮地區光復後分成四村,民國三十五年四月一日改為屏東市長治區繁華里,民國三十九年十月全省地方行政區域調整,改為屏東縣長治鄉繁華村迄今。本村居民以閩南籍為主,退除役軍人遷來居住者亦不少,村民多以務農為生,以林、吳、蘇、曾、陳、鄔等姓較多。本村東界繁隆村,西界德協村、德成村,南界榮華村,北界繁榮村。









 (十四)繁隆村











    村長為吳榮陽先生。本村舊名番仔寮,因地名不雅,曾改名曰鳳雅寮,但未沿用之。但至台灣光復後,番子寮地區因地闊人口增加,行政區乃劃分為四村,本村位於番仔寮地區之東南部,先民約在清乾隆、嘉慶年間,由福建漳州、泉州移民來台,開墾隘寮溪西南之荒地,因土質貧瘠多砂礫,故早期生活艱苦,其後形成一村莊。光復後番仔寮分為四村,民國三十五年四月一日改為屏東市長治區繁隆里,民國三十九年十月全省地方行政區域調整,本村改為屏東縣長治鄉繁隆村迄今,居民大部份為閩南籍,村民以務農維生,生活樸實,以吳、陳、王、李、林、蘇等姓較多數。本村東界內埔鄉黎明村,西界繁華村,南界榮華村,北界繁昌村。
  (十五)繁榮村
  村長為白金創先生。本村舊名番仔寮,因地名不雅,曾改名為鳳雅寮,但未沿用之。台灣光復後,番仔寮因地闊人多,行政區域乃劃分為四村,本村位於番仔寮地區西北部,先民約在清乾隆、嘉慶年間,由福建漳州、泉州移民來台,開墾隘寮溪西南側之荒地,生活艱苦,後成為一村莊。光復後番仔寮分為四村,民國三十五年四月一日改為屏東市長治區繁榮里,民國三十九年十月全省地方行政區域調整,本村改為屏東縣長治鄉繁榮村至今。本村居民以閩南籍為主。以務農為生,陳、林、黃、蘇、吳、曾等姓較多。東界繁昌村,西界德協村,南界繁華村,北界鹽埔鄉。


資料來源:
1.  屏東縣政府網站。
2.  319鄉向前行( 台南 高雄 屏東 )。( 天下出版 ,2001年7月 )
3.  長治鄉誌。
4.  台灣地誌 ( 陳正祥,南天書局 )。
5.  屏東縣長治鄉資訊服務網。
6.  台灣大學地質學系 。
7.  吳永松鄉長照片,取自:競選文宣。
8.  長治鄉公所照片,取自:編者拍攝。
9.  封面&P.1屏中地區鄉鎮市位置圖,取自:屏東縣社區資源全球資訊網。
網址:http://www.ptccl.ptc.edu.tw/index-1.html
10.  封面&P.1長治鄉圖,取自:屏東縣長治鄉資訊服務網。
網址:http://www.pthg.gov.tw/PT33NOW/towns/downtown/ptt06/default.asp
11.  封面&P.2屏東縣長治鄉略圖,取自:屏東縣長治鄉資訊服務網。
網址:http://www.pthg.gov.tw/PT33NOW/towns/downtown/ptt06/default.asp
12.  附圖屏東縣各鄉鎮市位置圖,取自:屏東縣鄉土教學教材資源網站。 
網址:http://163.24.171.193/、http://www.country.ptc.edu.tw
13.  P.3~P.4(圖),取自:
(1) 陳志平漫畫網:http://www.xipworld.com/opiumwar/
(2) 卓心美網站:http://www.fg.tp.edu.tw/%7Enancy/goodheart.htm
14.  P.1~P.5長治鄉位置、特產、交通、開發史,取自:
 (1)屏東縣長治鄉資訊服務網。
網址:http://www.pthg.gov.tw/PT33NOW/towns/downtown/ptt06/default.asp
 (2)《屏東縣長治鄉國民小學鄉土教材:絢爛長治》。
  (3)《長治鄉志》。
  (4)《認識臺灣:歷史篇》。
15.  P.6~P.8長治國中簡介,取自:
(1)長治國中網站。網址:http://www.cjjhs.ptc.edu.tw/
(2)《屏東縣長治鄉國民小學鄉土教材:絢爛長治》。
(3)屏東縣鄉土教學教材資源網站。 
網址:http://163.24.171.193/、http://www.country.ptc.edu.tw
16.  P.8~P.10長興國小簡介,取自:
(1)	屏東縣長興國小網站。網址:http://www.csps.ptc.edu.tw/
(2)	《屏東縣長治鄉國民小學鄉土教材:絢爛長治》。
(3)屏東縣鄉土教學教材資源網站。 
網址:http://163.24.171.193/、http://www.country.ptc.edu.tw
17.  P.11~P.14繁華國小簡介,取自:
(1)	屏東縣繁華國小網站。網址:http://www.fhps.ptc.edu.tw/
(2)	《屏東縣長治鄉國民小學鄉土教材:絢爛長治》。
(3)屏東縣鄉土教學教材資源網站。 
網址:http://163.24.171.193/、http://www.country.ptc.edu.tw
18.  P.14~P.15德協國小簡介:
(1)《屏東縣長治鄉國民小學鄉土教材:絢爛長治》。
(2)屏東縣鄉土教學教材資源網站。 
網址:http://163.24.171.193/、http://www.country.ptc.edu.tw
19.  P.16~P.17長治衛生所、下淡水都司營、邱永鎬祠、火燒庄古戰場(圖)。
取自:屏東縣鄉土教學教材資源網站。網址:http://163.24.171.193/、http://www.country.ptc.edu.tw
20.  P.17~P.26長治鄉各村簡介,取自:
 (1)屏東縣長治鄉資訊服務網。
網址:http://www.pthg.gov.tw/PT33NOW/towns/downtown/ptt06/default.asp
(2)《屏東縣長治鄉國民小學鄉土教材:絢爛長治》。
  (3)《長治鄉志》。
21.  P.24香楊村慈法宮(圖),取自:編者拍攝。
22.  P.25崙上村長老教會、福崙宮(圖),取自:編者拍攝。
23.  P.26進興村聖道明堂(圖),取自:編者拍攝。
24.  P.27新潭村忠實第(圖),取自:編者拍攝。
25.  P.28德協村國王宮(圖),取自:編者拍攝。
26.  P.29潭頭村太子宮(圖),取自:編者拍攝。
27.  P.30繁昌村、繁華村、繁榮村義勇恩公廟、惠迪宮、鳳山寺(圖),取自:編者拍攝。
28.  屏東旅遊資訊網:http://home.pchome.com.tw/togo/pthg/
29.  六堆鄉土文化資訊網: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
30.  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網站:http://content.edu.tw/local/pindon/konchen/main.htm
31.  屏東縣長治鄉立圖書館網站:http://www.ptccl.ptc.edu.tw/chi/pt'/lib01_index.html
32.  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合訂本:屏東縣政府  8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