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材、教案

#1 姓名:泡泡龍  IP:163.16.72.147 時間:2013-03-13 14:12:10
  • 認識紐西蘭

紐西蘭歷史來源

  最早發現和開拓紐西蘭的是毛利人。毛利人最早是亞洲的居民,在三世紀時向南太平洋的玻里尼西亞群島遷徒。毛利人屬於波里尼西亞人種。他們勤勞勇敢,擅長航海。容貌、頭發、膚色與中國人相似,風俗文化則雜有東南亞、阿拉伯等地的成分。

  根據傳說,偉大的毛利航海家庫珀(Kupe)在星辰的導引下,率領族人橫渡大洋,來到這杳無人煙的島嶼,此島嶼被他稱為奧特亞羅瓦(Aotearoa),也就是「長白雲之鄉」的土地。1350年左右,由於毛利人原來居住的社會群島上的糧食不足和毛利人內部之間的戰爭,大批的毛利人離開了該群島。他們橫渡了大約3200公里的海洋,最終到達了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從此成為紐西蘭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也真正開始有人類居住的紐西蘭的歷史。

  此後,不斷有毛利人前往紐西蘭,但都沒有定居。直到西元1200年,毛利人已分佈在北島和南島的許多地方。他們從豐富的自然資源中獲取食物並有簡單的貿易行為,所謂的「毛利文化」便日漸形成,並在口耳相傳的文化之下一代接一代地流傳下來。

  語言文字

  毛利人為大洋洲新西蘭的少數民族,屬南方蒙古人種和澳大利亞人種的混合類型。早期毛利人沒有文字,只有語言,他們只好利用許多富有神話色彩的歷史傳說,以及木刻記號來敘說自己的歷史及家族情況。使用毛利語,屬南島語系波里尼西亞語族,文化亦屬波里尼西亞系統。後來有使用拉丁字母拼寫的新創文字。

宗教信仰

  毛利人信仰多神,崇拜領袖,有祭司和巫師,有很多禁忌。毛利人的宗教信仰觀念,接近於「萬物有靈論」。原住民的宗教皆根源於大地萬物神靈的說法,是頗值得探討玩味的現象。

  根據毛利人的神話:「蘭奇」和「巴巴」是天(父神)和地(母神),是萬物的源頭,當時天地尚未分開,四下漆黑,其兒子渴望得到光明,於是便用力將天地推開,光明於是出現,藏身在黑暗中的人類便被發現,原來他們也是天地所生。每當父神想念母神,便會落淚下雨。母神想念父神,就會噴出地熱或噴泉。

  毛利人很尊敬一位森林之神,此神又稱為莊稼之神。因為這位森林之神在天地之間種了很多的大樹,為人類爭取許多生存的空間。

飲食文化

  紐西蘭毛利人種植的甘藷、芋頭、洋芋、葫蘆、麵包樹、椰子樹等,都是遠從故鄉波里尼西亞帶來的。平日是靠捕魚、打獵來獲得蛋白質的補充。食物以甘薯為主,其次有厥根和芋類。

  紐西蘭擁有特殊的地熱,在毛利人的飲食文化中,利用地熱蒸氣便成為特有的烹調方式。有一種叫「Hangi」的石頭火鍋,先在泥窖裡放一些烤熱的石頭,上頭放上以新鮮葉子包好的食物,再封上泥窖,利用石頭的熱氣燜烤,很類似臺灣的烤地瓜,是毛利人的主食之一。 

社會制度

  在社會以父系大家族公社為單位,有的則開始改變為個體小家庭。親屬制度為夏威夷式,即伯叔父和生父同一稱呼,伯叔母和生母同一稱呼,侄甥和兒女也同一稱呼。

19世紀初,英國入侵以前,毛利人約有20多萬人,分為50個部落,有部落聯盟。其中80%的毛利人居住在紐西蘭北島的南半部和南島的北部沿海一帶。另外,在斯圖爾特島上也有一些居民。後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分化明顯,出現了貴族自由民、依附民和奴隸等階級。<http://big5.people.com.cn/leader/dl/c1241.html> 

經濟活動

  經濟活動以農業為主,盛行刀耕火種;部分從事漁獵和採集。工具主要為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鑽、石鑿等,製作精巧,能用以加工木料、造船、建屋,乃至精細雕刻。一般住宅通常都有雕刻裝飾。服裝有披肩、圍胸、圍腰和短裙,多用野生亞麻所製成,其中以夾有各色羽毛的斗篷最為名貴。食物以甘薯為主,另有蕨根和芋類等。交通工具則有木船。喜愛紋身黥面,能歌善舞,音樂舞蹈頗富民族特色。

殖民者入侵

  最早的歐洲殖民區是荷蘭航海家阿貝爾.塔斯曼在公元1642年率領荷蘭探險船航行至此發現這塊陸地,稱其為「斯達特恩蘭特」,意即「我國之地」。後來的荷蘭殖民者認為此地酷似荷蘭的丁蘭省,又取名紐西蘭,但此時尚未能引起殖民者的重視。差不多中斷127年之久,才又有一些歐洲人到紐西蘭來。1769~1770年間,英國海軍上校兼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環繞紐西蘭島嶼進行長達6個月的探索,繪製了該島的海圖,且和勇猛好鬥的毛利人部落建立了較為友好的關系。他的航行報告在1777年發表後,引起歐洲人的注意,開始移民紐西蘭,捕鯨人、傳教士、商人、移民等紛至沓來,紐西蘭成了歐洲殖民者尋夢的樂園。1792年在南島西海建立的一個海豹獵捕站。1837年英國成立了紐西蘭協會,英國人開始在紐西蘭購買土地。1837年7月,英國政府派遣海軍軍官霍布森任紐西蘭副總督。在他的威逼利誘下,1840年,毛利族酋長被迫在北島懷唐依鎮,簽訂了《懷唐條約》。依照該條約,毛利人將立法權讓給了英國女王,以換取保留對他們所擁有的土地、森林、漁場及其它財產完全占有且不受侵犯的所有權的承諾。假如毛利人願意出售他們的財產,則只有英國政府有權購買。依照條約第三條,保証毛利人享有英國臣民所享有的一切權利和特權,作為毛利人同英國人合作的開始。紐西蘭從此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毛利戰爭

  歐洲人確實給毛利人帶來了某些西方文明,毛利人在和他們的接觸中有所獲益。耕作方式改進,農作物產量提高,生活的其它方面也有一些改善。但伴隨著歐洲人的大量湧入,主權問題總是無法釐清,而新殖民者卻又要求更多的土地。

  毛利人與殖民者之間的衝突最終導致了長達1862年公布的《土著土地法》使移民和毛利人之間的私人土地買賣合法化,此後的40年中,毛利人失去了他們絕大部分最好的土地。30年(1843~1872)的毛利戰爭。開始是各部落各自採取軍事行動,後來便自行選出國王結成同盟,進行更加強烈的反抗。在此期間,毛利人的反抗遭到了殘酷的鎮壓和屠殺,人口銳減,當時已不足4萬。但是,毛利人一直表現出不屈及英勇的犧牲精神,對英國當局絕不妥協,後來,在僵持的局面下,英國不得不做出讓步,改變政策,不僅明確劃分土地所有權,並禁止買賣毛利人的土地,且成立專門法院來處理有關土著居民的土地問題。此外,還准許毛利人在參議院擁有2個席位,眾議院擁有4個席位。「毛利王國」被承認獨立,英國官員和土地丈量員都不得進入「王國」的領土。這就是毛利戰爭取得的勝利。 

 

人口結構

  19世紀初英國入侵前,毛利人已達20多萬人。1840年後,毛利人受英國殖民統治,其間曾奮起反抗。在1843~1872年的「毛利戰爭」期間,因慘遭殖民者殺害,致使人口數銳減到不足4萬。後來經毛利人的長期鬥爭和反抗,終於迫使英國承認其政治、經濟等權利。1907年紐西蘭獨立後,民族權利受到尊重,人口逐漸回升,到1970年已增至22萬。其中包括部分從其他島嶼遷移來而被毛利人同化的薩摩亞人、湯加人、斐濟人、庫克島人、紐埃人和托克勞人等。1980年又增至28萬人,占紐西蘭人口的9%左右。 

聚會場所

  毛利人的聚會場所在毛利人居住的聚落,通常都有一個活動中心,就是「聚會堂」。標準的聚會堂包括一個聚會廳(毛利人稱為『馬雷』),一個餐廳,幾座公用建築,有時還包括一座教堂。

  聚會廳是毛利人建築藝術的代表,廳內外有大量的木雕、彩繪及編織藝術。房頂是兩面坡式的,正面屋頂上雕刻的人像象徵毛利人祖先的頭部,角撐架象代表祖先的雙臂,棟梁則是祖先的脊梁,由棟梁延伸到四壁的一根扁形立柱上,雕刻著一串串頭足相接,猶如疊羅漢似的人群,形象誇張,象徵部落的各家族一代代延續不斷,在柱子之間的牆壁上,裝飾有各種不同花紋圖案的牆板。屋頂部分用褐、白、黑三色的彩繪裝飾著。整個聚會廳就是一件富麗堂皇的藝術品。

  聚會廳是毛利人祭祀祖先、送葬死者、禱告神靈、祝福活著的人,以及聚會、演講的神聖場所,平時外人不准進入。在聚會廳舉行的各種活動,一定要講毛利語,吃毛利飯,進行毛利人的各種傳統儀式。如今聚會廳已經成為毛利人保持和發揚自己民族文化傳統的最好場所。近年來,毛利人大興土木,在各聚落地建蓋了許多聚會廳,正是為了此一目的,毛利人認為,聚會廳是由和平之神統治著的。

婚喪嫁娶

  毛利人的婚姻仍保留不同階層的人採用不同方式的傳統。一般人,若男的向女的求婚,如果女方同意,就可以結為夫妻,不需徵求任何人的意見。如果上層階級對此表示不滿意,有權中止這種婚姻。中層階級的婚姻,與家庭的社會地位、財產、土地占有有關,目的是通過聯姻,增強家族、部落、集團之間的關係。聯姻家庭多為世交,雙方從小即相識,這種結合會得到鼓勵。上層貴族的婚姻,要經過部落漫長的討論,結婚時還要舉行毛利宗教儀式。為了政治上的原因,上層階級總在部落內找對象。

  毛利人的結婚方式也因部落和地區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部落內部同意,男女雙方即可結婚,結婚時要舉行毛利傳統儀式,新娘到新郎家。慶祝儀式的大小取決於男女雙方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

  毛利人實行一夫一妻制。若女方無法生育,男方可以再娶。貴族可以有好幾個妻子,但是第一個妻子對其他妻子有支配權。如果長子是第一個妻子所生,那麼就會特別有權威。長子有土地世襲權,也可對其他弟妹發號施令。

  毛利人對死的看法很獨特。他們認為人死意味著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站,就要進入天堂了,所以毛利人死後,一般家屬都以最快的速度通知親戚朋友。親戚朋友得知後,不論白天黑夜,都應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前去弔祭。家屬將死者穿戴整齊,並盡快將死者的遺體送到部落的毛利聚會堂。時間最好在白天,以便死者堂堂正正地進入聖地。傳說把死者留在家?的時間越長,就意味拖延死者的痛苦。治喪時間一般為3天,前來弔喪的人通常帶件披風或一塊綠玉獻給死者以示敬哀。向死者家屬行碰鼻禮,死者家屬要款待弔喪的人。親戚,特別是婦女常佩戴芳香植物的葉片,以象徵花圈。有些人甚至戴海藻串項圈,象徵死者靈魂,漂洋過海,去彼岸的極樂世界。

  毛利人並不把死亡看作是一個人的消失,死者的名字會永遠留在家族譜系表中,家族譜系表刻在一塊木頭上,周圍鑲著一簇簇球狀花邊,配有傳統雕刻圖案。在一些重要活動中,主持人要誦讀家族譜系表,以示對死者的紀念。

雕刻藝術

  毛利人可說是天生的藝術家,木雕、音樂、舞蹈都展現出極佳的天賦。毛利人在木雕方面具有獨特天賦,他們用木、骨和綠玉雕刻出各種用品和裝飾品。毛利人的建築物,如毛利聚會堂、部落糧倉及獨木舟等,多雕刻有各種圖像,連小屋入口或柱子及身上的裝飾品、石器和武器都刻有毛利獨特的漩渦或人面花樣。骨雕比木雕昂貴,早期多用鯨魚骨雕刻,後來也用其他動物骨頭雕刻。

  玉石雕刻是最高貴的,紐西蘭的玉石產於南島西海岸,新玉石大多呈綠色,也有淡灰色、深綠色和茶青色的。綠玉色澤喜人,雕刻出來的各種工藝品格外受人喜愛,毛利人用綠玉雕刻匕首和短劍,且刻上姓名,作為毛利首領的傳家寶。常見的綠玉雕刻有魚鉤、耳墜和項墜,而以名為「提基」的人像墜最神聖。玉雕的「提基」往往還鑲上鮑魚殼磨制的眼睛,熠熠發光,極為漂亮。祖傳的「提基」更被視為聖物,認為是祖先靈魂的化身,所以都隨身佩帶。「提基」的形象都不一樣,如鼻梁的平直,舌頭的長短、歪頭的方向,盤坐的姿態等都含有毛利傳統,具有不同意義。

  毛利的紋身亦相當重要,凡居於重要地位的男子都在臉上、腿上、臀部刺上線條或漩渦狀花紋,而女人只在下巴刺上花紋。

毛利人的迎賓禮

  毛利人熱情好客,經常以隆重的傳統儀式來迎接貴賓,尤其是前來紐西蘭訪問的國賓。當客人被邀請進入會場,全部落的男女成員整齊肅穆地列在兩旁。對客人不鼓掌,不握手,不擁抱,也不接吻。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後,由挑選出的一名跑得最快的男子很快跑到客人面前。打扮成武士模樣,在客人面前做出各種鬼臉,並且來回舞動矛和劍。這一切都是用來試探客人的,如果客人不閃躲,表示他的來訪是富有誠意的。有些部落是在客人面前丟下一根精工雕刻的挑戰棒,客人如果把挑戰棒撿起來,表示他是和平使者。然後婦女們開始高聲歡呼、歌唱。歌聲一停,男人便跳起「哈卡舞」,女人則跳起「波依舞」。歡騰過後,部落中最有威望的長者便走向客人,向他致以毛利人最高的敬禮

--「碰鼻禮」。碰鼻禮又叫「洪吉」,毛利人認為人的靈氣在頭部,通過突出的鼻尖可以與別人相通,碰鼻一下是互相通神,碰鼻兩下表示在一起呼吸和生存,有相親和友好的意思。這種儀式,在毛利人的各個部落有所不同,有的是碰兩下,有的是三下,也有只碰一下的。按毛利人的習慣,鼻子碰得次數越多,時間越長,表示來賓所受的禮遇越高。 

毛利人的舞蹈

  毛利人能歌善舞,每逢喜慶總要舉行盛大集會。他們的歌唱感情豐富,音韻鏗鏘,曲調流暢,旋律優美。

  毛利族男性的舞蹈稱為「哈卡」,以代表戰爭中的勇士,男人是優秀的獵人,勇猛的士兵,善於以歌唱舞蹈來表達情緒,在打仗前會跳稱為「哈卡舞」的戰鬥舞,配合打擊樂器奏出壯烈戰鬥舞,舞中吐舌動作表示不屈服,現在則是表示歡迎之意。舞者臉上模仿古人紋面,赤裸上身,下著黑黃兩色相間的草裙,舞蹈動作粗獷有力,有時還手持武器,刀劍相擊,叮噹作響,伴隨高聲喊叫,場面威武壯觀。

  毛利族女性的舞蹈柔美舒緩,婀娜多姿。「波依舞」是他們的代表。「波依」是一種用馬藺草編織的白色小球,小球的一端用細繩牽動,在音樂的伴奏下,舞者將小球有節奏地上下舞動,左右繞行,像小流星一樣在空中劃出千變萬話的優美弧線,小球還不時地碰擊舞者的頭部和身體,發出悅耳的聲音。

現況

  現代毛利人已受到英裔紐西蘭人的影響,社會、經濟和文化均已發生變化,一半以上通用英語,但仍保持固有的民族特點。毛利人除從事農、牧、林業外,更有許多人進入城市當工人和僕役。部落壁壘已被打破,部落貴族逐漸轉化為城鄉資產階級。民族意識開始形成,民族文化得以復興和發展。

  毛利文化是紐西蘭所獨有。全世界只有在紐西蘭,您才能充分感受到這個古老民族充滿活力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