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補充影片

發佈時間:2021-10-30 (更新:2021-10-30 08:51)發佈者:鄭蔚蟬
標題:台灣LV--茄芷袋(台語)

茄芷袋,原名加志(台語讀音,音似:嘎基), 又稱加薦仔、茭薦仔、復古, 是一種台灣在地風味的手提包, 名稱源於日語「かぎ編み(kagiami)」,意指其編織手法。

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典(說明/發音)

 

 

以下影片是透過在台的日本人介紹近年來日本人喜愛的台灣常見物品,用不同角度來看台灣,我們自己習以為常,但是對外國人認為是創意十足的日用品。

【精華版】日本爆紅四大神物 驚呼台灣設計太厲害了吧

https://youtu.be/YbxkCxDzWKk

 

 

 

茄芷袋(維基百科)

台客袋,原名加志,音似「ㄍㄚ ㄐㄧ」[1][2],又稱加薦仔茭薦仔茄芷袋[3]復古袋[4],是台灣的一種有傳統風味的手提包[1]

上邊比下邊略闊,可作書包、文件包或手挽包使用[1]。名稱源於日語「かじや」,原意鐵工製所,引申指手工編織的手法。

最早的茄芷袋使用藺草(phôotsháu)編織,製作過程繁複,一個人一天最多製作五、六個茄芷袋,一個以二、三塊錢賣出,

藺草除了製作茄芷袋之外,也會被用來製作草繩、帽子等其他生活用品。

以前的藺草在收割之後,需要先經過人工曝曬、放涼,再用一個類似像「石輪子」的工具,將翹起的藺草壓平,並在輾壓的過程當中加入米糠,

米糠內含的油脂可以讓藺草更滑順,方便後續編織工作的進行。

然而,在民國60年之後,因為土地重劃,農夫們捨棄藺草,改種經濟價值高的水稻;同時間,塑膠製品大量興起,茄芷袋的製作原材料,也就從易受潮發霉的藺草轉變成了塑膠尼龍布。

尼龍布防水、耐磨的特性也讓茄芷袋開始被廣泛使用。而其中最經典的圖樣,即是以紅色、綠色、藍色,這三個顏色所構成的橫條紋。

在國外,日本人稱茄芷袋為「漁師バッグ」,意思是漁夫使用的袋子。據說是因為茄芷袋的材質,與漁夫使用的網子相似,故有此稱;

而韓國人目前稱它為「대만 전통 가방」,為台灣傳統袋子的意思;英文則是取台語的發音,以「KA-TSI」為名。

然而,不管它的名稱是什麼,茄芷袋作為一個台灣人的常民物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直扮演著一個低調樸實的角色。[5]

茄芷袋相傳起源於臺南市後壁區[3]菁寮里[6],最初由茳芏(三角藺草)手工編織而成。稱為草袋仔,隨著台灣的工業化,後來改為使用尼龍網布製作[7]的半透明[8]手挽袋(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