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佈欄

發佈時間:2021-04-23 (更新:2021-04-23 13:52)發佈者:黃桂英
標題:五下第三單元重點整理筆記已經放在檔案分享

第三單元 動物世界面面觀

活動一:動物如何求生存

一、動物的運動方式和身體構造有關

1.

主要運動方式

身體構造特徵

動物舉例

游水

有蹼或鰭

鴨、蛙、魚

飛行

有翅膀

麻雀、蝴蝶

跳躍

前腳較短、後腳較長且粗壯

兔、袋鼠、蛙、蝗蟲

行走、奔跑

四隻腳差不多長

牛、馬

攀爬

腳上有細長的腳爪

松鼠、攀木蜥蜴

2.人們在做各種動作時,是靠肌肉、骨骼和關節互相配合完成的。

(1)肌肉:能伸縮產生運動或維持姿勢。

(2)骨骼:能支撐、幫助運動並保護人體。

(3)肌肉帶動骨骼和關節的手臂動作:

 

手臂伸直

手臂彎曲

內側肌肉

舒張

收縮

外側肌肉

收縮

舒張

 

3.有些動物沒有骨骼,但可以靠肌肉的收縮來移動;例如蝸牛和蚯蚓。

二、動物的覓食方式和身體構造息息相關。

  1. 牙齒構造

 

草食性動物

肉食性動物

雜食性動物

主要食物

植物

動物

各種動物、植物

舉例

羊的臼齒比較發達,可以磨碎食物

虎有尖銳的犬齒,可以撕裂食物

棕熊的牙齒均衡發展,可以捕食魚,也食用水果

  1. 其他身體構造

j獵豹移動速度非常快,牠們會用腳捉住獵物,再用尖銳的犬齒撕裂獵物為食。

k蜘蛛吐絲結網等待獵物;獵物一旦被蜘蛛網黏住,蜘蛛便趁機吸取牠門的體液。

l麻雀的嘴喙短小尖硬,啄食地面上的穀物和昆蟲。

m長頸鹿有長長的脖子和長而捲曲的舌頭,可以吃到樹上較高處的嫩葉。

三、動物適應環境方式

  1. 維持適當的體溫

 

恆溫動物(內溫動物)

變溫動物(外溫動物)

物種

哺乳類、鳥類

爬蟲類、兩生類、昆蟲、大部分的魚類

維持體溫方式/行為

利用身體內部所產生的熱/散熱和保溫

從外界環境吸收熱/晒太陽或調整行為

環境氣溫影響

不大

會隨著改變

舉例

j人體溫太高,可藉由汗水蒸發,降低體溫。

k狗的汗腺不發達,利用喘氣和吐舌頭來降低體溫。

l北極熊利用厚厚的皮下脂肪和濃密的毛禦寒。

m剛出生的小鴨會聚在一起取暖,維持體溫。

j天冷時,龜晒太陽增加體溫。

k氣溫過高時,蜥蜴會躲在石頭下或洞穴中。

l有些蛙(如海蛙)或蛇(如台灣鈍頭蛇)會利用休眠過寒冬。

 
  1. 隨著季節變化,遷移到適合的環境生長、覓食或繁殖。

j非洲草原雨季和旱季十分鮮明,大象、斑馬等動物會因旱季時食物與水源短缺,而進行遷移。

k候鳥,如灰面鵟鷹(國慶鳥)、黑面琵鷺、田鷸、紅嘴鷗等,冬季前,會從北方往南飛避冬。

四、動物的禦敵、避敵方式

  1. 壁虎會斷尾,並利用會動的斷尾分散敵人的注意力,藉機逃生。
  2. 瓢蟲會裝死。
  3. 龜會縮進殼中,利用硬殼保護身體,躲避敵害。
  4. 刺河豚鰭不發達,游動速度緩慢,遭遇危險時,會鼓起全身的刺來嚇阻敵人。
  5. 具有保護色可隱藏自己

j竹節蟲偽裝成樹木的一部分。

k枯葉蝶藏身在落葉之中。

  1. 具有警戒色,警告或欺瞞掠食者

j雨傘節醒目的黑白條紋警告其他動物牠的毒性。

k瓢蟲鮮豔的體色警告其他動物牠很難吃。

五、動物的社會行為,可以增進生存能力。

  1. 螞蟻

j蟻后和雄蟻負責繁衍後代。

k工蟻負責找尋食物、修築蟻巢、餵飼幼蟲。

l兵蟻負責協助工蟻覓食、保護蟻巢。

  1. 臺灣獼猴

j猴群由雄猴、雌猴和未成年的小猴組成。

k個體間有階級關係,位階較高的猴子通常有優先享用食物及選擇活動範圍的權力。

l猴子們有時會互相理毛,以示友好。

活動二:動物如何延續生命

  • 動物的求偶行為:各種動物有不同的求偶行為,達到交配、繁殖下一代的目的。

j發出聲音,如雄性腹斑蛙鼓起鳴囊。

k閃光,如黃緣螢腹部發光。

l氣味或外型變化,如小白鷺出現繁殖羽、雌性臺灣獼猴的屁股變紅。

  • 動物的繁衍方式
  1. 卵生和胎生繁殖方式的比較

繁殖方式

卵  生

胎  生

胚胎的養分來源

由卵提供,例如雞的胚胎是從卵白和卵黃獲得養分

由母體提供,例如貓的胚胎是藉由臍帶與胎盤相連,從母體獲得養分

從母體產出時的形態

一顆顆的卵

具有小動物的完整外形

動物種類

大部分的魚類、爬蟲類、鳥類、兩生類、昆蟲和軟體動物,例如雞、蝴蝶、綠蠵龜、企鵝、蛇等

大部分的哺乳類動物,例如人、狗、海豚、貓等

  1. 肚臍
  1. 是胎生哺乳類動物獨有的特徵。
  2. 是胎兒脫離母體後,留下與臍帶連接的接口。
  • 代代相傳

(一)動物的親代和子代之間有相似的特徵,但也有不同的特徵。

(二)人體一些明顯的特徵,如膚色、高矮、單/雙眼皮、有無酒渦、有無美人尖等,稱之為性狀。

四、動物的育幼行為

(一)動物以不同的繁殖方式或育幼行為,將生命一代一代延續下去。

(二)鳥類和哺乳類通常有育幼行為,親代會有照顧子代的育幼行為,以保護幼體。

1.狗媽媽舔乾剛出生的狗寶寶。

2.親鳥餵養雛鳥。

3.小袋鼠住在媽媽的育兒袋中。

(三) 卵生動物中,一次可大量產卵的動物,提高子代存活率,但通常沒有育幼行為,例如大部分的魚類、蛙類等。

活動三:動物的分類

  • 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特徵,也有相同的特徵。
  • 以動物的外形特徵、運動方式、生活環境和行為等作為分類標準進行二分法分類,可以更有系統地認識動物。

 

※科學閱讀:雁鵝媽媽~勞倫茲

一、動物行為學的開山祖師爺是勞倫茲,於西元1973年獲得諾貝爾生物醫學獎。

二、勞倫茲為了觀察雁鵝出生的情形,曾將雁鵝蛋帶回家孵化;當小雁鵝破蛋而出,勞倫茲對著小雁鵝發出聲音,小雁鵝竟然把牠當成雁鵝媽媽。

三、「銘印」學說:幼鳥會把牠所看到的第一個會動的物品當成媽媽,有些則會把第一次聽到的聲音當成媽媽的聲音。

 

※科學漫畫:綠蠵龜寶寶求生記

一、澎湖縣望安鄉海灘在每年五月到十月之間,是小綠蠵龜爬向大海的季節。

二、綠蠵龜只有在繁殖季節,母龜才會上岸挖洞產卵。

三、母龜把卵埋好就會回到大海裡,小綠蠵龜孵化後,利用光線的引導,自己爬向大海。

四、平均每一千隻綠蠵龜只有一隻可以長大成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