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養

發佈時間:2023-09-19 (更新:2023-09-19 22:33)發佈者:石閔華
標題:讓【親子共讀】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讓親子共讀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我常常去做親子閱讀的演講,看到許多家長陪著小孩從小共讀繪本,深深體會到他們對孩子的用心,但也發現家長在親子共讀的操作上,其實有些「錯誤」現象,使得孩子經過多年共讀,仍只能習得有限的閱讀能力,相當可惜。

要培養孩子閱讀的能力,就要讓親子共讀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常見的誤區是:第一,爸媽把自己當成共讀的主角,唱作俱佳,但孩子只當聽眾表達機會少;第二,沒有配合孩子的閱讀發展改變共讀方法。零到六歲幼兒的閱讀發展,大概會經歷三個階段:「看圖未形成故事」、「看圖並形成故事」、「留意文字」。在這些過程,家長要先釐清一個觀念:共讀不只是講故事給孩子聽,而是要和孩子做口語的討論和互動,最終目的應該是培養孩子獨立閱讀的能力。以下我們就來看看在不同階段,父母該如何和孩子進行共讀。

階段一:看圖未形成故事

共讀重點:指物命名、加上形容、口語延展

在孩子閱讀的早期,父母常會發現他都在看圖,覺得孩子不專心聽故事。但其實孩子並非不專心,他是在看有趣的畫面,觀察跟故事軸線不太相關的細節,這時父母應該做的,是好好觀察孩子在留意什麼事物,因為這反映了他目前的興趣與需求。接下來引導孩子做三件事:指物命名、加上形容、口語延展。

比如繪本上有一隻狗,我們可以指著圖問:「這是什麼?」孩子答出「狗」後,問他:「狗會怎麼樣?」孩子可能會說:「狗汪汪汪。」接下來引導他加上形容:「一隻小小的狗」、「白色的狗」、「胖胖的狗」。所以在閱讀發展的第一階段,從指物命名,加上形容,最後變成:「有一隻小小的、白色的、胖嘟嘟的狗狗,好可愛喔,而且牠還會汪汪汪汪叫。」語彙愈改愈豐富,形容愈來愈多,句子愈來愈長,就在幫助孩子建立「敘事」的能力。

一本繪本通常售價兩、三百元,想要物超所值、物盡其用,取決於怎麼陪孩子閱讀。很多父母一拿到書,唸完書名就直接講故事,但其實光封面就可以做很多事。以︽好餓的毛毛蟲︾為例,父母先帶著孩子觀察封面,問孩子:「這是什麼?」說出「毛毛蟲」後,接下來再問:「這是隻什麼樣的毛毛蟲呢?」孩子回答:「一隻很大的毛毛蟲。」這樣還不夠,你可以不斷問:「還有呢?」「還看到什麼嗎?」孩子提出很多觀察後,先稱讚他,接下來父母把他講到的點串成完整的句子:「你剛剛說,你看到了一隻好大的毛毛蟲,這隻毛毛蟲有綠色的身體、紅色的臉,牠有綠色的眼睛,眼睛外面有一個黃色的眶,牠還有兩個紫色的觸角喔,而且牠有六隻腳耶,真是一隻很特別的毛毛蟲!」封面講完才進入內頁故事。從小經過這樣訓練的孩子,將來會考作文可能有六級分的實力,而看到畫面只能說出「毛毛蟲」、「狗」、「貓」的孩子,作文可能只有一級分。

此外,父母要不斷改變說故事的方式。比如第一天,因為孩子對故事不熟悉,所以由父母從頭講到尾;第二天,因為孩子已經知道故事的大概,可以用邊問邊講的方式,請孩子補充內容;隨著同一本繪本重複讀,孩子對故事愈改愈熟悉,逐步放手讓孩子多講,到最後父母只要負責講連接詞就好:

「然後呢?」「真的啊!」讓小孩變成說故事的主角。他的觀察能力、描述能

力、串成完整語句的能力,就在當中培養了起來。

階段二:看圖並形成故事共讀重點

提升口語討論的層次到了第二階段,孩子開始會去看與故事軸線有關的畫面、看主角在做什麼,表示他已經能夠留意故事了。這個階段除了延續上個階段重點,不斷延展豐富孩子的敘事能力,讓他能很流利的講故事外,另一個重點是跟孩子進行閱讀討論。

因為閱讀不只是語言能力的擴展,還包括理解、邏輯、因果的學習。這個階段,爸爸媽媽在共讀時可以帶孩子做三件事:確認理解、預測和回想、延伸討論

首先是確認理解。孩子的認知層次有時和大人不太一樣,你以為他了解你講的,他卻可能完全解讀成另外一回事,所以你要確認孩子知道故事在講什麼,如果他提出問題,先幫助他了解。

確認孩子懂了故事後,接下來可以在進入下一頁前,請孩子先做預測:「你覺得他會發生什麼事呢?」「為什麼你覺得他會這樣?」預測在閱讀教學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因為預測並非亂猜,而是要根據之前閱讀的線索,以及過去的閱讀經驗,揣測故事接下來合理的發展,是個必須統整訊息,然後做出推論的歷程。

而當你講完故事,可以請孩子進行回想,問孩子還記不記得這個故事在講什麼。孩子剛開始回想時,經常會一下講這,一下講那;而且他說出來的點可能會讓你非常驚訝他怎麼會注意到這個。不論如何,當他回想時,因為必須從頭去想自己聽到了什麼、留意到什麼,這些回饋不只對孩子的能力很有幫助,也提供了父母非常重要的訊息,了解孩子到底讀懂了什麼。

最後,可以和孩子做延伸討論,問孩子對這個故事的想法及感受,這個過程能幫助他評價及理解這本書;或者問孩子喜不喜歡這個結局,不喜歡的話希望怎麼樣另外也可以把討論連結到孩子的生活經驗:「你看他發生這個事,上次你也曾經做這個事。」但不要變成藉機教訓孩子:「你看他這樣,所以你也要這樣。」一旦變成這樣的連結,說故事對孩子來說就變成一種懲罰或檢討了。

也要提醒爸爸媽媽,雖然我們都希望把閱讀的效果放大,但千萬不要把它當成教學,或每次共讀後問很多問題,孩子其實會厭煩。請記得共讀時的愉快和彈性,才是最重要的。

階段三:留意文字

共讀重點:逐字指讀、察覺文字部件

第三階段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階段。當孩子共讀繪本到一個成熟度後,他會發現,自己看的是圖,但父母是在唸字;而當你唸故事時聽到孩子跟你說「你不要亂講」時,就要意識到,孩子正在表達他對文字的理解,因為他發現父母如果是根據文字唸,應該每次唸的結果會一樣!這時父母不能再停留在講故事的互動而已,而要在閱讀時開始引導孩子去留意文字,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 

引導孩子看文字的方法很簡單但非常重要:「逐字指讀」。拿一本孩子已經很熟悉故事的繪本,用手指一個字一個字指著唸,比如:「貝、蒂、好、想、好、想、吃、香、蕉。」當父母開始指著字讀,孩子立刻會體會到中國文字一字一音的對應關係,幾次指讀下來,父母會驚訝的發現,不用特別教,孩子自然就開始會認字了。走在街上看到招牌,他可能就會告訴你這個字是「好」、那個字是「吃」。

等孩子有一點識字量後,進一步帶孩子察覺文字部件。中國文字的結構很像拼積木,有的左右組,有的上下組;此外,中文字將近九○%是形聲字,一個字只要看部首,大概知道是什麼東西,再看偏旁就大概知道怎麼唸。例如孩子知道「青」這個部件,當他看到「清」,因為有「水」部,他會知道可能跟水有關,看到「蜻」,因為有「虫」部,就知道可能是某一種蟲;而讀音則都唸「青」,也幾乎都會對。

透過認識部件,讓孩子自己去拼字,就能在短時間內學會很多字。原則上孩子只要跨過一千五百字的識字門檻,日常閱讀的覆蓋率就有九成以上了,而這一千五百字大約是三百個左右的部件組成的。如果能從孩子中大班時開始引導認識部件,到了小一,他就能累積大量的識字量,朝獨立閱讀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