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養

發佈時間:2019-10-17 (更新:2019-10-17 16:13)發佈者:石閔華
標題:父母的任務是引導孩子正確的失敗,不是放任他獨自面對

父母的任務是引導孩子正確的失敗,不是放任他獨自面對

2019.10.08

by 曾多聞 (親子天下)

父母的任務是引導孩子正確的失敗,不是放任他獨自面對

照片:shutterstock

  • A-
  •  
  • A+

俗語說失敗為成功之母;當代家長也相信失敗可以幫助孩子培養韌性。但是新書《準備》(暫譯,Prepared)的作者提醒我們:成功需要準備,失敗也需要。

我們跟「失敗」之間有種複雜的關係:多數人害怕失敗,多數父母害怕孩子失敗。但是我們也知道孩子應該從失敗中學習。我們不該落入直升機家長的陷阱,剝奪孩子從失敗中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新書《準備》的作者黛安·塔文納(Diane Tavenner)提醒家長,我們也不要淪為放任式家長,因為就算是失敗,也有「正確的失敗方式」。

對,我們都知道要從失敗中學習,但若是「把孩子扔進水裡讓他們自己掙扎」,沒有幫助。從失敗中學習,要在兩個前提下能成立:第一,失敗的人要從這次失敗中學到教訓,並且從中得到動機再試一次。第二,這次失敗不會永久地關上機會大門,換言之失敗者有機會再試一次

如果失敗沒必要承擔...

塔文納以電玩為例,分享自己對「正確的失敗方式」的體會。她的兒子10歲時,非常喜歡一款叫做「割繩子」(Cut the Rope)的手遊,在這款遊戲中有一隻愛吃糖果的小怪獸,而玩家必須割斷正確的繩子,以使糖果落到小怪獸嘴裡。有一天,塔文納發現兒子以非常快的速度玩著遊戲,她說:「慢點慢點!我跟不上你了!」

「什麼呀,媽?妳就是要這樣玩才能得分啊。」

塔文納觀察了一下,發現兒子只是亂割一通,每次割錯地方,吃不到糖果的小怪獸就露出悲傷的表情。但是兒子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發現與其精準計算,不如瘋狂亂割,割中的機率還比較大,割錯了也不會怎麼樣。因為不必去擔心失敗造成的後果,加上成功的甜頭夠吸引,他樂此不疲地嘗試,直到破關。

相信孩子可以從失敗中成長

兒子13歲時,塔文納又對「正確的失敗方式」有新的體會。當時她和丈夫為了訓練兒子有充分的生活能力,開始教孩子烹飪。他們準備了10款對13歲男生來說合理簡單的食譜,每個星期兒子可以自己從這10款食譜中選擇要學做哪一道菜。

一開始,塔文納就犯了一些錯誤。她在兒子做菜做到一半的時候離開,結果兒子就燒焦東西。她發現兒子不太會用刀,就幫他把食材切好。結果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兒子都沒學會用刀。她發現自己要給予兒子合適的指導,但不能過度參與。

輪到兒子煮飯的時候,他們很晚才能吃晚餐,而且廚房亂得要命。兒子會一直問問題,有時候她忍不住接手,但她一接手,兒子就會不高興地離開廚房。

經過檢討,塔文納給自己制定了一系列規則:當兒子煮飯的時候,她或丈夫一定要在場回答問題。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得做點其他的事,看書啦、上網付帳單啦⋯⋯總之不要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兒子身上,更不要接手烹飪工作。就算兒子煮得很難吃,也要吞下去。

漸漸地,兒子能獨立做一頓飯了。塔文納認為,他們從中得到的啟示是:

1. 讓孩子承擔失敗的後果,但這個後果必須是孩子能夠承擔的、不會嚴重到令他因此卻步而不敢嘗試。

2. 相信孩子從失敗中成長的能力,並且陪著他失敗,而不是把他扔著自己失敗。

一個方式,塔文納說,就是讓孩子嘗試小失敗,從旁給予反饋與建議。問問題,引導孩子反思他們的失敗,鼓勵他們再度嘗試,問他們這次會做出哪些改變,並希望得到什麼成果。

在課業上,我們也可以採取同樣的方式。讓孩子嘗試小失敗,例如作業上的失敗,然後引導他們從中學習。一個作業搞砸的後果,不輕不重,恰好適合孩子去承擔。比起放任孩子不管,讓他們在重大考試上栽跟頭,從小失敗中逐步學習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