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成贏家:如何在競爭文化中教育孩子》(暫譯,Playing to Win:Raising Children in a Competitive Culture)一書中,弗里德曼指出,6歲以上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注意到班上誰跑得最快、誰數學最好。這不是什麼壞事。
「今天,孩子們可以在很多領域上競爭,」她說:「不要把它看成比較。要把它看成孩子發掘自己的專長的機會。這有助他們建立自尊心。」
適當的競爭精神,可以幫助孩子自我挑戰。但是,我們要怎麼教育孩子勝不驕、敗不餒,而不是輸了就發脾氣,贏了就炫耀?弗里德曼說:「這一點也不難!」她給家長們以下5個建議:
1.提早讓孩子學習競爭
不要怕讓孩子參與競賽。弗里德曼說:「多數孩子在小學一年級以前都能學會按照遊戲規則競賽。」提早讓孩子參與競賽有個主要的好處:輸贏也是需要練習的,經過練習,孩子會漸漸明白,輸贏無關個人。
2.鼓勵孩子欣賞對手
培養運動家精神最好的方法,就是言教身教並重。「家長可以示範良好的風度給孩子看,例如稱讚別的孩子:『他防守得很好!』並讚許團隊合作:『那個小朋友在約翰跌倒的時候扶他起來,爸爸覺得他做得很好!』」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言行。
3.找出孩子的強項
弗里德曼建議,要讓孩子有機會參加個人比賽,也有機會參加團體比賽:「有些運動,例如游泳、網球等,可以同時培養多項技能,可以個人出賽,也可參加團體賽。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們更能體會團體合作的重要。」弗里德曼也建議家長多鼓勵孩子參加不同的活動。
4.不要太過保護孩子
不讓孩子參與競賽的害處多過益處。弗里德曼說:「不要避免讓孩子競爭,只因為你害怕比較。」沒有「輸」過的孩子,不會懂「贏」的滋味,反之亦然。但她也建議父母不要太積極參與孩子的賽事:「很多家長讓孩子參與體育競賽,是希望他們能以此贏得大學獎學金。這種想法很不切實際。」
5.讓孩子享受比賽過程
家長很容易落入太在乎輸贏的陷阱。但弗里德曼指出,競賽最大的好處,是讓孩子培養社會技能。她說:「我曾經問一個三年級的西洋棋選手,她為什麼喜歡下棋。她告訴我,她喜歡參加比賽,因為可以認識來自其他學校、跟她一樣喜歡西洋棋的孩子。」